基层治理逻辑重塑

搜索文档
从董仲舒到短视频:一座北方小城的文化破圈实验
新京报· 2025-05-19 07:42
文化书院的创新模式 - 德城区文化书院被赋予全新内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群的"城市文化枢纽"[1][2] - 书院通过"空间场景化"改造,将历史文脉嵌入设计,如繁露园明德书屋结合古籍典藏与智能借阅系统,寒绿园城市书房用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3] - 书院打破文化服务特定群体的局限,通过"15分钟阅读圈"渗透社区,覆盖全年龄段需求[3][4] 全龄化服务与社群激活 - 青年夜校2.0提供短视频制作、汉服礼仪等课程,老年人可通过太极养生、书画鉴赏参与"文化养老"计划,儿童通过非遗启蒙和亲子工坊接触传统文化[4] - 创新形式如国学剧本杀、实景剧拍摄吸引年轻人主动参与,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让手艺从展品变为作品[4] - 书院推动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增强社群凝聚力[4] 文化赋能与基层治理 - 书院将文化传承与技能培训结合,如兴文社区微钩技艺课堂帮助百余人就业,非遗市集联动企业资源开发文创产品,研学游线路带动周边餐饮旅游[5] - "居民参与+资源联动"模式重塑基层治理,市民通过幸福集市摆摊、国学剧场表演成为共建主角[5] - 德城区已建成21个文化书院,融入社区口袋公园或历史建筑旧址,形成多元形态[5][6] 文化驱动的城市更新 - 书院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当代实践,促进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共生,使文化成为流动的日常生活[6] - 案例证明文化可成为"生产力"而非资源消耗品,为城市更新提供样本[5][6] - 文化书院模式被视为激活城市生命力的关键,推动惠民利民与文化创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