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诉谋变

搜索文档
投资人,抢了我的公司
36氪· 2025-09-01 10:46
文章核心观点 - 投资机构正通过诉讼手段争夺被投企业控制权 从传统财务投资转向实业控制 这一趋势在募资寒冬和退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加速发展[4][8][22] - 资本与创始人的关系从相互成就转向对抗 对赌协议和复杂条款成为资本争夺控制权的法律工具 导致创始人出局案例频发[9][20][31] - 控制权争夺集中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 涉及上市公司和初创企业 通过司法冻结股份实现快速控制[16][26][23] 行业趋势变化 - 全球私募股权募资金额创七年新低 截至2025年6月的十二个月内仅募集5920亿美元 较2021年峰值缩水近三分之一[22] - 私募基金退出率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 仅向投资者返还行业资产的11% 导致大量资金被困在项目中[22] - 投资机构策略从财务投资转向实业控制 通过直接掌控优质资产寻求稳定回报 部分VC合伙人转投实业或加入创业公司[23][26] 控制权争夺手段 - 利用对赌协议条款发起诉讼 在业绩未达标时以"隐瞒经营风险"等理由冻结创始人股份并接管公司运营[4][6] - 通过董事会席位更换管理层 在诉讼过程中安排高管进入关键岗位 逐步稀释创始人股权[5][7][14] - 采用关联交易和债务手段稀释股权 最终实现彻底控制 典型案例中创始人虽保留部分股权但已出局[7][18] 上市公司案例 - 劲嘉股份控股股东因6785万元借款纠纷被起诉 5.01亿股被司法冻结 占所持股份99.72%和总股本34.52%[15][16] - 司法冻结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 上市公司因控股股东债务问题易主 反映控制权争夺复杂性[16][17] - ST路通起诉第一大股东限制表决权 就违法改选董事会行为索赔250万元 显示司法对抗白热化[26] 初创企业案例 - 智能家居公司创始人因未达50%年复合增长目标 被要求无偿转让20%股权并接受董事会改组[4] - 固态电池企业创始人被资本以10亿元投资获取专利控制权 最终被迫以低于市场价格转让专利并退出[18][19] - 协议约定创始人离职后专利须以"公允价格"转让给公司 实际由投资人控制公司执行[18][19] 资本策略转型 - 投资机构从"赌桌"转向"棋盘" 每一步都为控股、并购、整合做准备 通过诉讼实现战略性"以诉谋变"[10][24] - 在长期陪伴企业过程中 投资人对公司价值判断与创始人产生分歧 认为创始人能力存在瓶颈时通过诉讼夺取控制权[25] - 选择诉讼因司法途径能快速冻结股份并施加压力 为谈判创造有利条件 相比传统创投更具确定性和控制力[23][26] 创始人困境 - 面临"不签对赌融不到资 签了对赌沦为资本奴隶"困境 资本与实业共生关系难以实现[20] - 企业不仅是生意更是"孩子" 资本要求的理性决策造成情感撕裂 创始人失去梦想和心血[14][37] - 无力支付巨额回购款时陷入法律困境 另起炉灶可能构成对老股东利益侵害 这些问题缺乏标准答案[41][42] 关系演变与反思 - 投资人与创始人关系从蜜月期转向深水区 对簿公堂案例增加 包括罗永浩郑刚、朱啸虎张予彤等知名案例[31][32] - 单个诉讼引发"诉讼挤兑"群体效应 导致企业难以维持经营甚至破产 机构即便胜诉也可能无法回款[33][34] - 专业机构开始设计更灵活退出机制 注重投后沟通与预期管理 创业者更理性评估价值观契合度[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