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内容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媒体人注意!这些内容必须加“水印”
新京报· 2025-09-02 10:28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所有AI生成文本 图片 音频 视频及虚拟场景内容必须依法添加身份标识 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1][2] - 政策出台背景源于AI生成内容风险凸显 包括造谣 擦边 换脸 拟声等技术滥用导致虚假信息泛滥 身份冒充及版权纠纷 严重破坏网络生态[4] - 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2.3亿人 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国家网信办备案 240余款完成省级登记 反映行业高速发展态势[2] 平台合规措施 -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专项公告 提供平台自动标识与用户主动声明双轨机制[6] - 抖音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及元数据读写功能 支持创作者添加提示标识并为内容溯源提供技术支撑[6] - 小红书在笔记发布与管理环节提供标识路径 支持创作者自主声明合规[6][8] 行业实施案例 - 人民网在AI生成图片右上角添加"图片由AI生成"显著标识[11] - 新京报动新闻团队在AI还原历史影像内容中明确标注"画面由AI辅助还原"[11] - 专业媒体机构通过内容管控制度主动落实标识工作[9] 技术挑战与行业影响 - 显式标识存在被裁剪或PS抹除风险 隐式标识在视频转码 压缩后可能失效 检测模型准确率未达100%[11] - 部分用户因认知不足或流程繁琐忽视标识要求[11] - 政策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法规衔接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健康有序发展[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