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二级市场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LP劝我去炒股”
投中网· 2025-09-02 06:33
投资策略转移 - 部分老牌VC机构停止一级市场投资 转战二级市场 管理规模超百亿元[2] - 知名早期互联网企业CVC退还LP募资 转投二级市场 原计划募资10亿元[3] - 家办资金逐渐撤离国内一级市场 重点转向二级市场操作包括炒股、定增和兼并重组[5] 市场表现对比 - 2024年股权投资IRR中位数降至6.8% 低于沪深300指数9.2%的年化回报[8] - 股权投资流动性折价达40%-60% 促使资本流向股票债券等流动性更强市场[8] - 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创十年新高 沪深北三市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年内创造15.63万亿元财富增量[9] 投资者行为变化 - 高净值LP明确表示不再投资一级市场 转向炒股 出现九位数A股账户案例[7] - 约60家上市公司拟用闲置资金炒股理财 包括市值124亿元公司计划使用138亿元[7] - LP劝说GP转战二级市场 因一级市场未能兑现预期回报[8] 跨市场投资优势与挑战 - 一级市场从业者转二级具备行业研究、赛道分析和资源网络优势[12] - 二级市场投资灵活性高 可投资一级市场未能投进的企业 随时退出[13] - 部分一级背景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受挫 因思维模式差异和心态适应问题 100多万元本金4个月仅赚4万元[14] 市场前景认知 - 政策推动资本市场改革 新"国九条"与"1+N"政策体系全面落地[9] -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 AI硬件、大模型、机器人和创新药等新质生产力吸引外资[9] - 专业观点认为中国股市正向美股靠拢 当前是入局好时机[10] 收益比较案例 - 一级市场存在高收益机会 如宇树科技早期天使投资人获利1000倍 持股比例从20%降至不足5%[15] - 一级市场买入成本较低 老股转让价格可能比新股申购更具优势[15] - 二级市场波动性大 影响投资判断 部分LP炒股亏损 因反人性操作难度[16]
现在,不少头部GP在靠定增赚钱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8-27 09:36
一级市场机构参与二级市场趋势 - 越来越多一级市场机构加大对二级市场的参与 定增基金IRR普遍在30%-90%之间 显著高于一级市场股权基金回报 [2] - 头部机构采用一二级通吃打法 近两年更多GP涉足二级市场投资 某VC机构自有资金配置二级市场团队在一季度赚取60%收益 [2] - 转向二级市场原因包括赚钱和生存需求 二级市场流动性强且提供更高短期收益率 一级市场募资难退出难迫使重心转移 [2] 一级市场募资环境恶化 - 2024年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新设数量4143只 同比下降44.1% 新备案基金募资总额4121.42亿元 同比减少近40% [3] - 创投基金数量达2.51万支 总管理规模3.36万亿元 但单支基金平均规模降至1.338亿元 创近十年新低 [3] - 2024年仅116家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记 同期注销机构928家 为新增数量的8倍 管理人总数减少810家至12083家 [3] 监管与生存压力 - 中基协新增12个月无在管注销类型 规定管理人登记后12个月内未备案基金将被注销登记 [4] - 募资成为GP生存关键 持续募资失败将导致管理人资格注销 [4] - 2025年对大部分中小GP是生死存亡关键一年 [5] 一级市场投资困境 - 硬科技时代投资回报周期长 回报倍数较低 告别互联网时代估值极速狂飙 [6] - 募资难投管退难问题持续 大量GP忙于基金延期 2015-2016年基金普遍一延再延 甚至出现三次延期 [7] - 2025年大量机构零出手 项目竞争激烈导致估值水涨船高 投资机构更看重DPI 回避退出前景不明项目 [7] 转型策略与风险 - 参与二级市场定增成为重要转型策略 产业投资人寻求更多机遇 [3] - 部分机构因一级市场困难转向二级市场并非长久之计 存在较高风险 [8]
有GP用自有资金炒股,一个季度就挣了60%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27 09:32
一级市场机构转向二级市场 - 越来越多一级市场机构正在加大对二级市场的关注度,部分机构已开始配置二级市场团队并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1] - 某VC机构通过二级市场投资在一季度获得60%收益率,显示出短期高收益特性[2] - 一二级市场联动并非新现象,但近年参与机构从头部GP扩展到更多中小型GP[3] 转型动因分析 - 一级市场面临募资难(2024年新设基金数量同比下降44.1%)和退出难的双重压力,迫使机构寻求二级市场流动性[4] - 2024年私募股权基金新备案募资总额4121.42亿元,同比减少近40%,单支创投基金平均规模1.338亿元创十年新低[5] - 行业监管趋严,2024年116家新登记管理人的同时有928家注销,注销数量达新登记量的8倍[6] 行业生存现状 - 2024年12083家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较2023年减少810家,百余家因"12个月无在管"被注销[7] - 2025年被视作中小GP生死存亡关键年,硬科技投资周期长、回报倍数收窄加剧生存压力[8][9] - 行业出现"募投管退都难"现象,2015-2016年基金普遍延期,2024年大量机构"零出手"[10] 转型策略与争议 - 二级市场定增成为部分产业投资人的重要转型策略[5] - 头部机构通过二级市场实现资产配置,但单纯因一级市场困难转向二级被视为冒险行为[11] - 当前项目竞争导致硬科技等领域估值高企,机构更重视DPI指标筛选项目[10]
冻结了“创投大佬”吴世春2亿资产的猛人是谁?
商业洞察· 2025-06-26 09:27
吴世春资产冻结事件 - 吴世春旗下超2亿元资产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查封、扣押或冻结 [7] - 涉及4家企业股权冻结:宁波梅花天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5万元)、共青城青云数科投资合伙企业(3000万元)、赣州梅岭春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7499万元)、珠海梅花心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5000万元) [11] - 冻结源于听云公司股权纠纷仲裁案件,吴世春持有听云13.74%股份 [13][16] - 吴世春回应称投资方利用法律漏洞实施诉前保全,正在和解过程中 [12][19] ST路通控制权争夺 - 吴世春3月以1.5亿元通过拍卖获得ST路通7.4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22] - 5月联合其他股东(合计持股10.72%)提议罢免3名董事并改组董事会,但提案被董事会否决 [22][24] - ST路通未及时披露监事会决议及股东会通知,收到深交所关注函 [3][25] - 公司已连续四年亏损(2021-2024年分别亏损0.15亿/0.18亿/0.37亿/0.57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9.84% [28] 梅花创投投资布局 - 管理约100亿元人民币基金和1亿美元基金,已投资13家上市企业 [20] - 2024年投资40多家企业共计17亿元,聚焦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领域 [20] - 2025年计划投资50家企业约30亿元,重点布局AI应用和机器人领域 [20] - 经典投资案例包括大掌门(1500倍回报)、趣店(1000倍回报)等 [20] 二级市场扩张动作 - 除ST路通外,1月通过旗下公司以2.3亿元成为梦洁股份第二大股东(持股10.65%) [28] - 梦洁股份近年业绩波动,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9.22%但净利润增长14.45% [29] - 创投机构通过控股上市公司实现退出的新模式引发市场关注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