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土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我的故乡在冀中赵州”,《铁扬文集》首发暨研讨会举办
新京报· 2025-09-27 23:17
日前,由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协创研部、河北省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的"《铁扬文集》首发 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华 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 主席高天,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等出席活动。 "铁扬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也是理想主义的,是乡土的,也是现代的,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 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说,铁扬的中短篇集里融合了自传、纪实和"纯文学",是一个人的 心灵史。铁扬以细腻的笔触打捞记忆,在云淡风轻中写下世事风云,"他用作品守望中国的乡土精神, 唤醒人们对乡土的记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 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铁扬,则以"我是怎样弄起文字来的"为题,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铁扬表 示,"我本是一位艺术家,写文章纯粹是兴趣使然。但写作的兴趣有时候超过了我的本行,使我对本行 有时候反而'三心二意'。喜欢文字创作是因为心里的故事太多,而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童年,不仅是枣树 开花、燕子衔泥,还有日夜相处的亲人和近邻。" 在岳雯看来,铁扬有两支笔,一支笔挥 ...
雷州歌
人民日报· 2025-08-05 22:21
文化楼建设与功能 - 文化楼作为雷州半岛乡村演"年例戏"的永久性戏台建筑 取代传统竹木临时戏台 [3] - 文化楼采用前舞台后演员住宿区的复合结构设计 满足演出及后勤需求 [3] - 石井村文化楼建设体现乡村文化设施升级 楹联创作需嵌入村名元素 [3] 雷州歌艺术形式 - 雷州歌存在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 "姑娘歌"为男女对唱且以女性为主的艺术形式 [1] - "斗歌"(闹台)为即兴对唱表演 观众可上台挑战职业歌手 以一方无法应答为输 [1] - 雷州歌渗透于日常生活场景 包括劳动场所 纳凉树下 运输途中及农舍夜晚 [2] - 歌词内容涵盖社会变迁 从旧社会农民抗争贫困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水利成就 [2] 雷剧发展与演出盛况 - 雷剧由雷州歌演变而来 形成"年例戏"年度演出习俗 兼具酬神与娱乐功能 [3] - 年例戏期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 周边乡邻通过摩托车汽车聚集 现场爆竹喧天 [3] - 原文化部调研组认可雷剧演出盛况 评价"风景这边独好" [3] 职业艺人与传承 - "姑娘歌班"为职业表演团体 足迹覆盖雷州所有村落 深受群众尊重 [2] - 代表性艺人李连珠终身未离雷州但演出范围覆盖全域 享誉粤西地区 [2] 文化象征与情感联结 - 雷州歌成为地方文化标识 不同年龄层均能演唱 体现群众基础 [2] - 文化楼建设强化传统艺术展示平台 承载代际乡愁记忆 [4] - 雷州歌声触发强烈地域情感共鸣 形成文化认同符号 [4]
广西烟火 | 七洞传家粉蒸鸭
广西日报· 2025-06-29 03:02
传统美食文化传承 - 七洞乡粉蒸鸭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 - 粉蒸鸭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时期,后由覃氏先祖结合本地中元节习俗改良推广 [5][6] - 制作工艺包含炒米、石磨研磨、腌制、柊叶蒸制等传统工序,强调力道和技巧 [5][7] 原材料与地域特色 - 使用北之江上游溶洞活水滋养的七洞大米和江畔散养鸭,形成独特风味组合 [6] - 七洞大米颗粒饱满营养丰富,散养鸭因啄食鱼虾小蟹而肉质紧实无腥味 [6] - 蒸制时采用新鲜柊叶垫底,赋予食物清香 [7] 市场需求与情感价值 - 中元节前后新米、嫩柊叶、肥鸭组合被视为最佳食用时节 [7] - 成为当地送兵宴必备菜肴,承载游子乡愁情感 [7][8] - 在外游子尝试用现代设备复刻但难以还原传统石磨工艺的口感 [7]
萧山农民画再度“出圈”
杭州日报· 2025-06-27 02:42
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 -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复评结果公布 萧山农民画团队作品《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成功入展并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2] - 全国性绘画大赛聚焦"乡土"主题 旨在展现乡村风貌、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 [2] - 作品以红色为主色调 体现红色血脉传承与乡土热爱 融入土地红、丰收喜悦、民俗炽烈等元素 [2] 作品《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 - 作品核心描绘8000年前湘湖跨湖桥先民制作独木舟场景 融入太阳纹、陶片等跨湖桥文化符号 [2] - 作品长3.3米、高2.4米 由9张全k纸大小草图拼接而成 创作耗时50余天 [3] - 主创团队非专业科班出身 但以乡土情怀与艺术热情投入创作 克服大幅画面构图与古今元素融合挑战 [3][4] 跨湖桥文化背景 - 跨湖桥遗址为浙江省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独木舟距今约8000-7000年 被誉为"中华第一舟" [3] - 作品将古舟意象融入当代生活场景 打破时空壁垒 连接土地、人、文明 [3] - 创作灵感源于湘湖8000年文脉 以全景叙事视角串联文明脉络 [3] 萧山农民画发展现状 - 萧山农民画协会会员平均年龄下降30岁 现有156名"80后"、40余名"90后"、5名"00后"学员 [5] - 协会今年设12个点 招募226名新学员 计划五年内推动"千百十工程"(1000农民进课堂、100农民画家、10省乡村工匠名师) [5] - 萧山农民画近年快速发展 全国知名陕西农民画协会曾点赞 每年200多位学员参加培训 [5] 创作团队与过程 - 主创团队包括项红红、李红娟、王芬香、黄国红等4位画家 分工协作山水布局、人物细节、色彩调和 [4] - 创作过程七易其稿 经历灵感碰撞、构图重构、色彩方案试验等阶段 [5] - 团队获骆献跃、赵大安等5位专家艺术指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