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脉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一名抗日战士的家书:“我虽在外,心犹在家”
科技日报· 2025-09-19 08:50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裴久诚的爷爷默默流下了眼泪。"他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但他想念的孩子没有回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裴久诚说起叔父裴超的故事,声音有些哽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不屈抗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当地青年裴超毅然参加了红军,踏上了保家卫国 的征程。 这一别,就连一句寻常的"报平安",都成了裴家遥不可及的奢望。 终于,第一封家书到了!三年,等来了两页纸。1939年8月,他在山东费县。一年后,又收到三页纸,他在江苏盐城。而裴超直到离家的第5年,才在1941年 的第三封家书中,说自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这一次他写了足足五页纸。 "我虽在外,心犹在家",在第三封家书中,裴超反复表达对家人的挂念,恳请兄嫂、弟弟代为尽孝照顾父母,并希望妻子体谅自己,家庭和睦。"贤妻,自 从咱分离已数载,知你心中挂念非常得很,但我今天立即回家是没有可能的……我知道咱们是从小订婚的,绝不会在外再娶。" 抗战时期,日寇搜检严密,为了不让亲人受到牵连,裴超从没提过自己打了什么仗、在哪个部队,只在信中以"暗语"的形式,隐约透露近况:"我今不言, 你也即知我的工 ...
校馆弦歌 | 一名抗日战士的家书:“我虽在外,心犹在家”
科技日报· 2025-09-19 02:39
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裴久诚的爷爷默默流下了眼泪。"他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但 他想念的孩子没有回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裴久诚说起叔父裴超的故事,声音有些哽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不屈抗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 师,当地青年裴超毅然参加了红军,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这一别,就连一句寻常的"报平安",都成了裴家遥不可及的奢望。 终于,第一封家书到了!三年,等来了两页纸。1939年8月,他在山东费县。一年后,又收到三页纸, 他在江苏盐城。而裴超直到离家的第5年,才在1941年的第三封家书中,说自己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这 一次他写了足足五页纸。 今年7月,裴久诚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了叔父裴超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三封家书,期待未来 能找到失散亲人的消息。 "家书是传承红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这三封家书展现了革命军人家庭生活的另一面,反 映了抗战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 丁表示,家书不仅是普通百姓的人生写照,也是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真实见证。 同时,家书中寄寓着浓浓的亲情,其 ...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创新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4-30 00:52
中华文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中华文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丰厚滋养 [1]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底色体现在"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 - "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1] 新时代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举措 - 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4年修订)为制度保障 [2] -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 - 构建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支持发展"冷门绝学"和中国特色考古学 [2]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文艺创作和日常生活,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2]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 - 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保护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瑰宝 [3]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 [3] - 挖掘文化元素和艺术符号,打造文创品牌和文艺作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3] 中华文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弘扬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精神 [4] -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4] - 通过现代阐释与转化,将中华文脉有机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