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搜索文档
时代专论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03 01:16
党的纪律建设 - 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纪律建设 以铁的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确保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全面贯彻落实 [2] - 毛泽东提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强调纪律与路线的紧密联系 制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 确保政策方针落实 [3] - 纪律建设的关键任务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严防"独立王国"倾向 对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4][5] 党的作风建设 - 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风建设的根本任务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生活、情绪和要求 领导群众改良生活 [7][8] - 提出"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基本领导方法 也是党的工作作风的根本所在 [9] - 延安整风运动是党风建设的里程碑 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教育 形成"头雁效应"与整体推进的相互协调 [10][11] 正风肃纪反腐 - 严惩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罪分子 如黄克功案件和肖玉璧案件 体现了党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13][14][15] - 通过正风肃纪反腐相互协同、一体推进的工作做法 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16] 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 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党风的内涵和重要性 指出党的作风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党和党员行动上的表现 [17] - 在党的七大上 毛泽东总结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自我批评 [18] - 七大党章把纪律作为党的组织基础写进总纲 明确规定"四个服从"原则 为纪律建设提供党内法规依据 [19][20]
1938年,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海南日报· 2025-06-25 02:03
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 由冯白驹任队长 国民党每月提供军饷8000元 [7] - 改编前琼崖红军仅剩数十人 通过群众献枪参军 一个月内迅速发展到300多人 近300支枪 [8] - 改编地点选在云龙镇 因交通便利且群众基础好 便于革命队伍开展工作 [11] 国共合作谈判过程 - 1937年7月中共琼崖特委主动提出停战抗日主张 8月启动首轮谈判 但国民党缺乏诚意致前三轮谈判未果 [9] -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后 琼崖国民党防卫力量不足4000人 冯白驹直接与王毅谈判促成合作 [9][10] - 合作达成后国民党按协议提供编制和军饷 但政治上仍对共产党保持严密监视 [8] 云龙改编历史意义 - 标志着琼崖国共两党结束11年内战 首次实现枪口一致对外 [5] - 改编后两个月即在潭口渡口打响琼崖抗日第一枪 政治影响力迅速提升 [13] - 独立队1939年3月扩编为独立总队 人数从300人增至1000人 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2万人的琼崖纵队 [13] 旧址保护与教育传承 - 1952年在六月婆庙旧址建设云龙改编纪念馆 后多次扩建 入选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3] - 2014年起云龙镇成立红色讲解志愿者服务队 中心小学更名为琼崖纵队红军小学 开展红色教育 [14] - 现存旧址通过绘画、实物等展示改编场景 再现当年群众敲锣打鼓送锦旗的盛况 [6][8]
南苑兵营燃起红色火种
北京晚报· 2025-06-24 07:23
中国共产党在29军的统战工作 - 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重点放在宋哲元和29军身上,通过共产党员在军中宣传抗日主张并发展大批抗日积极分子 [1] - 党中央派张金吾(经武)作为联络代表驻29军,毛泽东亲笔信盛赞宋哲元抗日决心并提议恢复联俄联共政策 [5][6] - 中共北平市委提出"拥护宋哲元将军抗日"口号,激发29军官兵抗日热情,1936年10月南苑兵营举行万人大阅兵提振士气 [6] 29军内部的中共党员与组织建设 - 29军副参谋长张克侠为中共秘密党员,曾拟定积极作战计划并说服宋哲元抗战,1937年开办参谋训练班并引入中共党员张友渔担任政治教官 [10][14] - 党组织在29军4个团中建立士兵支部,并与3个团长、2个师参谋长建立秘密关系,中高级军官中有多名地下党员如过家和、过家芳等 [10][11] - 中共派遣大量党员、民先队员进入南苑军事训练团,成立党支部及外围组织"武研会",朱大鹏任支部书记并负责宣传工作 [11][12][13] 抗日宣传与文化活动 - 地下党员张克侠联合佟麟阁、何基沣等将领达成对日坚决作战共识,制定"以攻代守"计划 [14] - 学生会、民先队通过球赛、联欢活动向士兵宣传抗日,成立"铁血剧团"排演抗日戏剧及爱国歌曲 [15] - 张友渔在参谋训练班讲授日本问题课程,系统传播抗日救国主张 [14] 宋哲元对中共的支持与合作 - 宋哲元默许学生及民众抗日活动,签署释放草岚子监狱61名共产党员的训令,回应中共联合阵线建议 [7] - 宋哲元接受毛泽东联共抗日主张,安排张金吾任冀察绥靖公署秘书,并保护军中进步分子 [5][6][7]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抗战的初始与全面爆发
海南日报· 2025-06-23 03:38
抗战历史背景 -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起点[10] - 1931-1937年被称为"局部抗战"阶段,因国内政治分裂未形成全国性抗战[10] -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蒋介石发表全民抗战动员宣言[18] 国内政治格局 - 南京国民政府实控区域仅限江浙皖鄂等地,各地军阀割据局面持续存在[11] - 两广军阀陈济棠1932年发动军事行动控制海南岛,暴露地方势力私利优先[12] - 福建事变中十九路军提出"反蒋抗日"口号,但主要目的仍是反蒋而非抗日[12] 中共抗日主张发展 - 1931年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武装抗日,1932年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13] - 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全民抗战主张,取代"反蒋抗日"口号[16] - 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救亡"成为核心政治口号[17] 琼崖地区抗战进程 - 1937年后琼崖国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国民政府武装力量[20] - 1938年琼崖工农红军在云龙改编为抗日独立队,标志统一战线在琼崖胜利[22] - 1939年潭口渡口阻击战打响琼崖抗日第一枪,中共武装成为抗战中流砥柱[23] 海南抗战纪念设施 - 毋忘九一八纪念碑1931年建成,柱体三侧构件象征东北三省[21] - 美合抗日根据地1940年建立,设有抗日公学培养军政干部[24] - 南阳革命纪念园纪念"抗日模范乡"的贡献,含纪念碑和纪念馆等设施[26]
同袍赴国难 浴血护山河(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6-11 22:11
卢沟桥事变爆发 -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并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2] - 中方拒绝日军无理要求后日军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城 [2] - 中国驻军第29军一部被迫奋起抵抗标志着全国抗战爆发 [2] 第29军增援与抵抗 - 1937年7月8日第29军增援卢沟桥 [3] - 身背大刀的中国士兵坚守卢沟桥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七七事变后社会各界群情激愤全国抗战呼声四起 [4] - 中国共产党于7月8日发出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4] -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 [4]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涵盖各族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 [4] - 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抵抗日本侵略 [4]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经济日报· 2025-05-28 01:00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在抗日战争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 -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动员、战略策略、军事斗争等方面发挥坚强领导作用,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1] 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 - 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号召武装抗日,1932年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2] -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发布一系列文告宣言,反映中华民族不屈服的坚定意志 [2] 直接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 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东北抗日武装力量,1936-1937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11军,在艰苦环境中与日军殊死搏斗 [3] -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呼吁停止内战集中力量抗日,1936年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 推动全国性抗战爆发 - 卢沟桥事变次日,中共中央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红军将领请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抗日前驱 [4] -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战兴起 [4] 倡导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中国共产党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胜利基础,1935年瓦窑堡会议明确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任务 [5]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毛泽东指出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无从实行抗日 [5]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 -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1937年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8] -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科学预见抗战三个阶段,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 [9] 领导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游击战争,创造麻雀战、地雷战等多种战术,建立抗日根据地 [10] - 到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解放区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11] - 敌后战场成为中国人民抗战主战场,在亚太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 [11][12]
新四军第七师有多富裕?可养活20个甲级师,每年上交20万两黄金
搜狐财经· 2025-05-25 13:23
新四军第七师的战时经济发展 - 新四军第七师在抗战期间实现了经济独立自主转型,从初期物资匮乏发展到每年上缴20万两黄金,被誉为"富七师,甲全军"[3] - 1941-1945年间,部队控制的地区面积从狭小孤立扩展到225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00万,兵力从不足2000人增至近20万[11] - 1944年皖中根据地财政收入较1942年增长两倍以上突破6000万元,1943-1945年累计上缴5300万元(折合26.5万两黄金)[16][17] 核心经济管理措施 - 实施粮食贸易垄断政策,切断日伪粮源,同时发展盐业公营和公私合营合作社[16] - 创新性采用发行债券、回笼法币、管控非货币物资自由贸易等金融手段筹集资金[16] - 通过财经改革使部队从"每天菜钱无着落"转变为可养活20个甲级师的财政能力[14][17] 关键人物与组织建设 - 曾希圣作为政委兼皖中区委书记采取隐蔽发展方针,加强党组织建设并发动群众,成功打破敌伪封锁[9] - 财经负责人蔡辉主导经济改革,其措施使财政收入三年内实现200%增长[16][17] - 接收皖南突围部队成为发展骨干力量,整编后形成高效管理体系[10][12] 历史背景与初期困境 - 1941年皖南事变导致新四军损失7000余人,突围部队成为第七师重建基础[7][10] - 成立初期面临敌伪据点星罗棋布、物资极度匮乏(缺盐/布匹/农产品)的生存危机[9][14] - 经济封锁与军事进攻导致根据地地盘缩小、部队减员等典型战时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