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热射病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正影响我国 这份高温健康指南请查收
央视网· 2025-07-04 20:52
高温天气影响 - 全国十余省份持续经历"桑拿天",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高温天数最多 [1] - 7月5日是本轮高温最核心时段,长江中下游等地可能出现40℃高温,杭州或迎来观测史上最早40℃ [4] - 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华南大部以及新疆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 [1] - 北方出现大范围闷热潮湿较为少见,主要因副热带高压异常提前北抬 [2] 电力行业影响 - 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65亿千瓦,同比增长接近1.5亿千瓦,创历史新高 [1] - 预计下周电网负荷仍将维持高位 [1] 医疗健康影响 - 高温导致热射病和中暑病例增加,有患者体温达40℃,需重症监护治疗 [5][7] - 夏季腹泻高发,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如双岐杆菌、乳杆菌调节肠道微环境 [11][13] - "三伏贴"使用需谨慎,孕妇、2岁以下儿童及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 [14][16] 防暑降温建议 - 避免11时至15时高温时段外出,户外作业需做好防护并携带防暑药品 [8]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饮用淡盐水、绿豆汤,避免含酒精或高糖饮料 [8] - 出汗后不宜立即食用冷饮或洗冷水澡,可能导致血压异常 [10] - 室内需保持通风,避免空调冷风直吹 [10]
高温+高湿 哪些健康风险要防范?
央视网· 2025-07-03 17:20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发布 - 7月2日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1] - 预警覆盖华北南部 黄淮 江淮 江汉 江南北部 东北地区北部及内蒙古 新疆等地 [3] - 江苏北部 山东中东部 河南东部 安徽北部 黑龙江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风险极高 [5] 高温健康风险应对措施 - 建议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 保持室内凉爽 及时补充水分 [3] - 高风险区域建议减少户外活动 体温高时用冷水物理降温 [5] - 出现头晕 乏力 多汗 心悸等症状需及时使用解暑药品 严重时立即就医 [5] 高温对人体健康影响机制 - 气温32℃且湿度50%时体感温度达高温标准 [7] - 湿度100%时体感温度可超50℃ [7] - 高温高湿环境会增加中暑和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风险 [7] 中暑症状及急救措施 - 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大汗淋漓 四肢无力 口渴 头晕 头痛 [9] - 重症中暑发病后3小时为抢救黄金期 [9] - 出现先兆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 补充含盐饮料 [9] 空调使用注意事项 - 长时间封闭空调环境可能导致咳嗽 咽痛 关节痛等"空调病"症状 [11] - 老年人长时间使用空调可能引发面神经炎和肌肉关节病变 [11] - 儿童可能因空调未清洗引发过敏反应 [11]
中暑发热,吃退烧药管用吗?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5:42
高温天气与中暑 - 多地迎来高温天气 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40℃以上 [1] 中暑的发病顺序与危害 - 中暑发病顺序为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重症中暑 最严重状态为热射病 [2] - 热射病死亡率高达70%-80% 因体温调节失控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2] 中暑症状辨别 - 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头晕 头痛 乏力 口渴 多汗 心悸 注意力不集中 动作不协调 面色潮红 皮肤灼热 [3] - 热痉挛表现为短暂 间歇发作的肌肉抽筋 因钠盐丢失引起 [3] - 热衰竭表现为多汗 皮肤湿冷 面色苍白 恶心 头晕 心率增加 低血压 少尿 眩晕 晕厥 因体液和钠盐丢失过多 [3] 中暑预防措施 - 避免高温高湿环境长时间活动 室温超32℃或湿度超60%时每30分钟休息5~10分钟并补水 [4] - 及时补充含盐分的淡盐水 [4] - 清淡饮食 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以防湿热体质易中暑 [4] - 多补充绿豆汤 绿茶 西瓜等防暑降温饮品和水果 [4] - 出现先兆症状需立即休息 补水 降温 [4] 中暑应急处理 - 转移至阴凉处 解开衣袖领口 凉毛巾擦拭四肢皮肤降温 [5] - 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温度 [5] - 神志清楚者可多饮含盐分饮品 [5] - 出现意识障碍 昏迷 呼吸循环衰竭需立即拨打120 仰卧位 解衣领 移至通风阴凉处 [5] 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 体温持续升高超40℃ [6] - 持续性头痛 [6] - 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不自主抽动 [6] - 呼吸浅快超20次/分 [7] - 恶心伴呕吐感但吐不出 [7] 需紧急送医的情况 - 昏迷 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无反应 [8] - 极度虚弱 几乎无法移动 [8] - 意识模糊 无法感知周围环境 [8] - 谵妄 精神错乱胡言乱语 [8] - 癫痫 全身肌肉不自主抽搐无意识 [8] 错误处理方式 - 不宜迅速转移至温度过低的空调房 适宜温度为22℃~25℃ [9] - 避免用过冷的水擦身 会导致血管收缩不利散热 可能引发虚脱 [10] - 不宜自行服用退热药 因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导致发热 退热药无效 [11]
南“蒸”北“烤”:警惕“高温刺客”热射病
新华网· 2025-06-12 07:03
热射病的定义与危害 -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危险的一种 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 死亡率高达70%至80% [1] - 发病机制为身体产热与散热失衡 大脑和器官功能受损 即使救回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1] 热射病的症状识别 - 先兆中暑症状包括头晕 乏力 口渴 大汗淋漓 体温不超过38摄氏度 [1] - 热射病发作前信号包括面色异常 皮肤干烫 头痛 反应迟钝 心跳加速 胃肠道不适 肌肉抽筋 [1]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 - 急救原则为"降温第一 转运第二" 需快速转移至阴凉处并脱衣散热 [4] - 推荐冷水浸泡或凉水加风扇降温 可冰敷头部 清醒患者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 [4] - 保持气道畅通 清理呕吐物 及时呼叫120并持续降温 [5] 防暑指南与误区 - 北方"干烤"需避开高温时段 勤补水 穿浅色透气衣物 [5] - 南方"湿蒸"需控制室内温度26摄氏度 减少剧烈运动 饮食清淡 [5] - 误区包括出汗多仍可能患热射病 室内也可能发病 降温需防止过度 [5] 高温天气的应对策略 - 专家强调警惕"高温刺客" 掌握预防和急救知识可有效降低风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