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市政府召开第156次常务会议 听取上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完成、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等情况,研究部署推进措施
长江日报· 2025-07-14 00:41
政府工作部署 - 坚定有序推动转型发展 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 着力构建体现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统筹发展和安全 扎实做好重点民生保障服务 持续抓好防汛抗旱和安全生产 [1] - 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双过半" 将紧盯重难点问题强化精准发力 紧盯经营主体需求强化服务保障 [1] "十四五"规划进展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绝大多数指标超预期完成 将聚焦短板弱项深化攻坚 全力以赴争取最好结果 [2] 安全生产管理 - 针对暑期汛期叠加特点 聚焦"火、爆、塌、撞、淹、挤"等关键致灾因素 加强交通运输、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 [2] - 严格安全监管执法 做好极端天气防范应对 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2]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文章
郑州日报· 2025-06-18 01:13
教育发展 - 以"努力办好全国一流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目标,建设学习型城市,打造"学在郑州"品牌 [2] - 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2] 规划编制 -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汇聚民意民智,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 学习教育 - 推进"学查改"四个专项行动,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2] - 聚焦群众关心、企业需要、制约发展的问题,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问题,以作风转变破解难题 [2] 集中整治 - 以超常规举措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强化政府主抓责任 [3] - 支持纪委监委查办案件,抓本级、带系统、促基层,实现全面从严,让群众满意 [3] 意识形态 - 深化思想认识,把握中央新部署新要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3] - 加强阵地建设管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态势 [3]
第四届RCEP博览会6月启幕,临沂10月再迎国际采购商大会
搜狐财经· 2025-05-09 13:35
第四届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 - 博览会定于6月27日-29日在临沂市举办,主题为"创新、开放、融合",聚焦优质进口商品展示和贸易对接 [3] - 设置"3+N"展区,其中"3"为临沂国际博览中心的1号、2号、3号展馆,包含11大室内展区、1个多功能区,展览面积3.5万平方米(折合1200个国际标准展位) [3] - "N"为临沂商城的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展区,包括临沂国际贸易中心、兰华进口商品城、华丰国际商贸城等 [3] - 配套活动采用"1+10"模式,包括开幕式及10项活动,如进博会路演、主宾国推介、国际采购商对接、网红直播选品会等 [3] 共建"一带一路"第三届临沂商城国际采购商大会 - 大会定于10月18至20日举办,主题为"聚临沂商城 赶中国大集" [4] - 邀请1000余名国际商协会代表和采购商参会,与临沂生产企业、市场商户对接洽谈 [4] - 主会场活动包括授牌、项目签约及国际采购对接洽谈,五区将围绕五金劳保、家居建材等特色产业设置专场经贸活动 [4] 展会意义 - 两场展会是临沂展示对外开放成果的重要平台,旨在链接全球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 [4]
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
中国经济网· 2025-02-26 23:27
产业升级、人口集聚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核心观点 - 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1] - 三者关系体现为"产业是支撑、城市是空间、人是主体",需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的螺旋上升效应[5] - 该机制对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具有战略意义[2][3][4] 产业升级的核心作用 - 产业升级通过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如新兴产业)直接拉动人口集聚[5] - 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可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规模就业效应(如龙头企业吸引生态合作伙伴)[8] - 东部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中西部培育先进制造业的梯度布局优化人口流动[9] 人口集聚的驱动因素 - "人随产业走"是迁移基本逻辑,产业区域协调布局可引导人口有序流动[9] - 城镇功能集成(如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是吸引人口定居的关键[10] - 放宽户籍限制(除超大城市外)及配套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促进人口市民化[11][12] 城镇发展的载体功能 - 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交通/通信/电力)直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7] - 产城融合需同步规划产业空间与生活配套(如教育/医疗/商业设施)[10] - 新城建设需对标中心城区标准,构建"宜业宜居宜乐"的复合空间[10]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 通过产业园区共建推动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地区产业梯度转移[9] - 动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口流动挂钩机制,平衡区域公共服务供给[12] - 疏散特大城市产业至中西部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并优化人口分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