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民族抗战
icon
搜索文档
穿越烽火的不屈抗争!拉开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悲壮一页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8 12:47
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 1937年日本钢铁年产量580万吨 可建造数千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 [1] - 中国粗钢年产量仅4万吨 不足日本1% [1] - 日军参谋本部曾叫嚣"用三个月灭亡中国" [1] 中国共产党抗战方略形成 - 卢沟桥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即发出通电 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 [2][3] - 1937年8月洛川会议提出"艰苦的持久战"理念 明确全面全民族抗战方针 [5] - 会议通过系列决议 指出争取胜利关键在于发展全民抗战 [5] 军事改编与战略部署 -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8省部队改编为新四军 [7] - 开辟敌后战场 与正面战场形成战略夹击态势 [7] - 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前线 在山西建立根据地 [11] 重要战役与战果 - 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千余人 击毁汽车100余辆 缴获步枪1000余支和机枪20余挺 [11] - 1940年百团大战原计划22个团参战 实际扩张至105个团 毙伤日军2万多人 [15] - 百团大战摧毁日军封锁体系 被评价为"敌后抗战的里程碑" [15] 战术创新与群众基础 - 创造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歼敌方法 [16] - 八路军获得民众支持 如山西农民记录"帮收谷子 露宿打谷场" [11] - 美军1944年评估报告称共产党军队以简陋装备成功牵制日军主力 [20] 牺牲与贡献 -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1942年指挥突围时牺牲 为抗战牺牲级别最高将领 [17] - 日军实施"三光政策"造成重大伤亡 潘家峪惨案屠杀约1300人 阜平平阳惨案屠杀1000多人 冀中"五一大扫荡"死亡2万多人 [15] - 1945年毛泽东起草《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领导抗日力量承担主要反攻任务 [18] 历史评价 - 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有机统一 游击战发展为阻击战和歼灭战 [20] -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7][20] - 美国军事评估报告称其作战成效为"二战史上最卓越敌后作战范例" [20]
抗战影像记忆|毕业上前线
新华社· 2025-08-28 12:30
学校历史沿革 - 陕北公学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成立 开学典礼时学生已上课两个月[1] - 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 由林伯渠 吴玉章 董必武等人筹办 成仿吾任党委书记兼校长[2] - 学校于1937年8月开始招生 9月1日正式编班上课 学员包括共产党员 国民党员 工人 农民 少数民族等多阶层人员[2] -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成立 其前身为陕北公学及后续的华北联合大学 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0] 办学特色与成就 - 毛泽东1937年10月23日为学校题词 定义办学目标为培养"革命的先锋队" 要求学员具备政治远见 斗争精神 牺牲精神和实际精神[5] - 学校在近四年办学期间培养超过10,000名革命干部 为抗日战争做出历史贡献 毛泽东评价"中国不会亡 因为有陕公"[8] - 中国人民大学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 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12] 发展现状与规划 -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将于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全面正式投入使用[14] - 学校在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持续发展[14]
焦点访谈|从洛川会议到百团大战 解码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央视网· 2025-08-27 13:39
历史背景与军事对比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炮轰宛平城 企图武力吞并中国 [1] - 中日军事力量悬殊 日本年产钢580万吨 可造数千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 中国粗钢年产量仅4万吨 不足日本1% [1] - 日军参谋本部曾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但战争不仅是钢铁弹药较量 民族危亡下血肉之躯亦可对抗钢铁洪流 [1] 抗战方略与统一战线 - 卢沟桥事变次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电 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筑成民族统一战线长城抵抗日寇侵掠 [2] - 1937年8月洛川会议指出中国抗战是艰苦持久战 胜利关键在于发展全面全民族抗战 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 [4] -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8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开辟敌后战场形成战略夹击态势 [4] 关键战役与战术创新 - 1937年9月平型关伏击战歼灭日军千余人 击毁汽车100余辆 缴获步枪1000余支 机枪20余挺及大批物资 [6] - 百团大战原计划22个团参战 实际扩张至105个团 共毙伤日军两万余人 摧毁日军封锁体系 [9] - 创造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歼敌方法 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13] 牺牲贡献与国际评价 -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1942年指挥总部突围时牺牲 年仅37岁 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级别最高将领 [15] - 美国驻华武官戴维斯1944年评估报告称共产党军队以步枪手榴弹和土制地雷等简陋装备成功牵制日军主力 堪称二战最卓越敌后作战范例 [17] - 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力量承担对日全面反攻主要任务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17]
海外人士谈抗战|专访: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访古巴学者何塞·罗瓦伊纳
新华社· 2025-08-26 09:0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极其艰苦环境中领导抗战取得胜利[1]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资源有限装备落后 但依靠游击战运动战有效牵制打击侵华日军[1]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民族抗战 极大削弱日军实力[1] 中国对历史记忆的重视 - 中国通过保护遗址建立纪念设施举办纪念活动铭记抗战历史[2] - 不忘历史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 忘记历史就会重蹈覆辙[2] - 中国人民有强烈民族自豪感 为自身历史文化而骄傲[2] 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 中国并非好战国家[2] - 从二战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再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致力于实现和平[2] - 中国始终追求和平践行和平推动和平 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是多边主义重要支柱[2]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 1963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现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历史性飞跃[2]
海外人士谈抗战丨专访: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访古巴学者何塞·罗瓦伊纳
新华网· 2025-08-26 06:11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领导抗战取得胜利 [1]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游击战、运动战等作战方式有效牵制并打击侵华日军 为胜利奠定基础 [1]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民族抗战 极大削弱日军实力 [1] 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 中国通过保护抗战遗址、建立纪念设施、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铭记历史 [2]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 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 中国并非好战国家 始终追求和平并践行和平发展理念 [2] 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贡献 - 从二战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再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事业 [2] - 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2] - 1963年至2023年间中国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实现历史性飞跃 [2]
习言道|这条路和这群人,习近平记在心上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05:06
滇缅公路历史背景 -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 连接云南昆明与缅甸 穿越横断山脉 澜沧江和怒江等险峻地形[2] -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沿海港口被攻陷 1939年1月滇缅公路成为大后方唯一国际通道 承担军需运输任务[4] - 公路开辟时严重缺乏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人员 军需运输任务十分繁重[4] 南侨机工贡献 - 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在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下前往滇缅公路服务[5] - 机工放弃原有优渥生活 包括马来西亚富商家庭的白雪娇等人士隐瞒家人参加服务[6] - 在敌机轰炸 路塌桥断险境中夜以继日运输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6] - 1939年至1942年3年间通过滇缅公路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6] - 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于敌机轰炸 车祸及伤病 平均每公里有一位机工长眠[6] 历史意义与传承 - 南侨机工事迹体现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 通过国际声援 捐款捐物 物资运输等方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及全民族抗战历史意义 指出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7][8] - 强调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 民族复兴和人类正义而战 达到民族觉醒和战斗意志空前高度[8]
海外人士谈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新华社· 2025-08-26 03:06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领导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 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 - 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等作战方式有效牵制并打击侵华日军 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1]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立即号召全民族抗战 极大削弱日军实力 [1] 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 通过保护抗战遗址 建立纪念设施和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铭记历史 [2]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 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 中国并非好战国家 始终致力于和平发展道路 [2] 和平发展与国际贡献 - 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致力于实现和平 [2] - 在当今世界多重挑战下 中国始终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是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 [2] - 从1963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同时始终践行和平理念 [2]
抗日战争胜利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贡献
经济日报· 2025-07-15 00:59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从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1] - 抗战胜利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度,奠定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1] 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化 - 日本侵华战争暴露出中国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发展生产力被视为强国建设的首要条件[2] - 1943年《解放日报》社论明确提出"民族强盛归根结蒂要发展生产力",将生产力发展视为社会进化的动力[2] - 工业化被确立为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毛泽东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新式工业"[3] -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工业化后获得侵略实力,中国必须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3] 科技与知识分子的作用 - 1939年毛泽东强调技术工作对战胜日本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性[4] - 1941年朱德提出抗战胜利和建国成功都有赖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4] - 中国共产党实施保护知识分子政策,1939年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强调要吸收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建设服务[5] 民族凝聚力建设 - 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7] - 实施民族平等政策,1940年制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促进民族团结[8] - 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改善民生和大众文化满足人民需求,1944年《解放日报》提出要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毛泽东指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独立和工业化都不可能实现[10] - 1938年毛泽东开始谋划新中国建设,提出要建立"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11] - 重视干部培养,确立德才并重的选拔标准,提升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12] 国际地位提升 -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13] - 1945年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联合国创建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4] - 抗战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使中国摆脱西方列强控制获得独立[14]
同仇敌忾赴国难 众志成城卫山河(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7-06 22:5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发现与公司或行业直接相关的投资分析信息。所有内容均为抗日战争历史资料,涉及军事动员、群众支援和民族统一战线等历史事件,不包含可分析的商业或财务数据。建议提供包含企业运营、市场动态或经济指标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3][4]
历史转折处的那“一夜之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06 22:5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历史事件背景 -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向中国守军开枪并炮轰宛平城,引发卢沟桥事变[4][5] - 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率部驻守宛平城和卢沟桥,果断下达作战命令与日军激战[5] - 29军曾在1933年春喜峰口战斗中用大刀歼敌5000余人,以"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激励士兵斗志[5] 军事冲突发展 - 7月8日黎明日军攻击卢沟桥附近铁路桥和回龙庙,3营10连1排排长沈忠明率部抵抗几乎全员牺牲[6] - 7月28日拂晓日军6万余人进攻北平南苑阵地,29军7000守军伤亡超5000人,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殉国[13] - 南苑战斗中17岁学生兵李鸿斌等首次参战,日军记录称遭遇"白日下的噩梦"般顽强抵抗[13] 教育文化保护 - 平津沦陷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遭洗劫,南开大学被夷为瓦砾[17] - 郑天挺忍痛留下5个年幼子女只身南下,参与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17][18][19] - 西南联大8年培养8000多名学生,产生2位诺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等杰出人才[19] 全民抗战动员 -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毛泽东等表示红军愿"保土卫国"[20] - 北平学联组织学生慰问前线并发起捐献麻袋运动,几天内大学校园麻袋"堆积如山"用于防御工事[21][22] -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和"八一宣言"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24][26] 国际影响与评价 - 中国抗战开辟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日军主力,以3500万人伤亡代价赢得胜利[27] - 1942年伦敦媒体称英国战争实始于1937年中国七七事变,中国抗战"裨益英美匪浅"[27] - 中国以反法西斯四大国身份参与创建联合国和战后国际秩序构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