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线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情怀丨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核工业发展历程 - 1969年陈炳章所在团体被国家第二工业机械部授予"34—32"英雄集体称号,1985年获核工业部"为核工业事业做出贡献"荣誉证书,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 - 1959年6月被招工至第二工业机械部,11月选派至404厂参与基地建设,在戈壁滩完成厂区自备公路、专用铁路、水线等基础设施 [2] - 1963年参与404厂大国重器建设,基地环境极端艰苦,住帐篷、听狼嚎、每日仅两个土豆充饥,用水需循环利用 [2] 重大工程与技术创新 - 1969年1月处理404厂工艺管道元件烧结事故,带领70人分5队在高辐射环境下抢险28小时,避免连锁爆炸 [2][3] - 1969年11月转战816工程(涪陵白涛),在石灰岩山体开凿最大192米长、70米高、30米跨度的洞室群,创新采用钢筋笼防塌方技术 [4][5] - 1984年816工程停建后主导军转民改革,推动成立重庆建峰集团,后发展为中国化工500强企业 [5] 行业精神与传承 - 践行"安下心,扎下根,戈壁滩上献青春"誓言,严格执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纪律 [2][4] - 2002年816工程解密后,陈炳章10余年开展义务宣讲,覆盖机关、学校、社区等,传播国防建设精神 [5][6][7]
四川,迎来史诗级大机会
投资界· 2025-05-13 07:35
战略腹地定位 - 四川获得"战略腹地"定位,意味着国家将进行最高级别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4][6] - 国家明确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腹地转移[7] - 四川计划未来两三年内筛选3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15万亿元[7] 经济数据表现 - 2024年前三月四川GDP突破1.5万亿元,高新产业增长14.3%[4] - 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电子通信、汽车制造等产业增速均超20%[4] - 成都外商投资暴涨74.04%[4] 地理与历史优势 - 四川盆地天然易守难攻,历史上多次作为战略后方[7] - 古代通过都江堰等工程将闭塞地区变为"天府之国"[8] - 现代通过川藏铁路、西成高铁等基建改善交通[8] 农业与能源实力 - 2024年粮食产量726.8亿斤西部第一,生猪出栏6149.6万头全国第一[10] - 油菜籽产量74.4亿斤全国第一,茶叶产量45.4万吨全国第四[10] - 天然气产量656.6亿立方米全国第一,水电3814亿千瓦时全国第一[10] 工业体系 - 拥有41个完整工业大类,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11] - 六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11] - 不同城市分工明确:成都综合创新、绵阳硬核研发、德阳重大装备等[11][12][14] 科技创新 - 绵阳研发投入强度5.26%,拥有2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3] - 长虹集团压缩机全球第一,超低温冰箱达-180℃[13] - 九洲集团研发北斗三号芯片和C919客舱系统[14] 军工实力 - 乐山有核潜艇研发基地,绵阳有核武器研发中心[14] - 成飞集团研发歼-20,航天七院研发火箭弹[14]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战略发射能力[15] 历史传承 - 三线建设时期获得全国工业投资1/8,国防投资1/4[18] - 从农业省转变为工业大省、国防大省、交通大省[18] - 公路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至8万多公里[18] 未来发展 - 交通基建连续四年投资超2000亿元,铁路投入全国第一[19] - 2024年为企业减税降费880亿元,组建3236亿元产业基金[20] - 省外招商引资项目总额超8500亿元[20]
【“三线”记忆】“老三线”刘华贵的“老三件”
搜狐财经· 2025-05-12 16:31
三线建设历史回顾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无数青年响应号召投身绥阳三线建设 为当地工业发展注入动力 [1] - 1968年刘华贵参军入伍 1971年退伍后直接参与三线建设 初期工厂仅200余人 [2] - 建设者面临艰苦条件但信念坚定 将困难转化为建设力量的精神体现时代担当 [2] 建设初期工作状况 - 交通极为不便 采购需乘坐拖拉机或步行往返 单程常错过饭点 [4] - 采购员使用水壶途中补充山泉水 体现年轻建设者不畏艰辛的工作态度 [4] - 工厂初期基础设施简陋 建设者暂住食堂 家属区尚未建成 [2] 生产制造环节要求 - 车间生产标准严格 产品表面缺陷超过5毫米即报废 [5] - 紧急生产任务时组建突击队 不计报酬加班赶工 [5] - 老师傅带头在高温环境下穿着密不透风工作服坚持作业 [5] 个人职业发展历程 - 刘华贵从采购员转岗至车间 职业生涯跨越多个岗位 [6] - 工作期间获颁199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和1993年个人二等功等荣誉 [8] - 三套工作服见证从采购到车间工作的完整职业轨迹 [6] 历史文物与精神传承 - 保存完好的水壶 搪瓷缸 厂服等物品成为三线建设历史见证 [8] - 荣誉证书镌刻建设时期功勋 体现平凡岗位的不平凡贡献 [8] - 建设者青春汗水在祖国山河间书写壮丽篇章 [8]
用诗歌守望“三线建设” |《飞天》序
搜狐财经· 2025-05-07 12:31
三线建设文化发展 - 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三线建设文化呈现蓬勃生机,处于方兴未艾发展阶段,影视、文学、纪录片、口述史等不同形式作品涌现 [4] - 贵州作为三线建设分布最广、战线最长的省区之一,以贵阳为中心形成黔北航天、黔中航空、黔西能源、黔东电子等多元化布局,故事素材丰富 [4] 三线主题诗歌创作 - 诗人杨杰以公务员和业余诗人身份,在无经费支持下持续创作三线主题长诗,已完成反映六盘水能源三线的《热血》、航空三线的《逐梦》,即将出版航天三线的《飞天》 [2] - 作品通过诗歌形式展现三线建设历史场景和人物精神风貌,如描写92岁第一代三线人戚老的诗句具有强烈镜头感 [5] - 诗歌《行走在遵义的"大连路"上》生动再现当年2663名大学师生响应号召奔赴贵州的集体画面 [5] 三线建设历史价值 - 三线建设60周年之际,其历史贡献和人物故事通过文化作品被重新挖掘,十万建设者从全国奔赴贵州的壮举成为重要创作题材 [4][5] - 诗歌作为文学形式承担了记录时代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延续中国"以诗入史"的传统 [5]
【红色记忆】三线建设与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5-07 08:09
三线建设与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核心观点 - 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新建和扩建大量职工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极大促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包括机构增加、设备升级和人才队伍壮大 [6] - 三线建设时期经验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包括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才培养、中西医并重等原则 [6][21]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概况 - 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绵阳地区布置108个三线建设项目,涉及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配套兴建大量医疗保障单位 [7] - 职工医院分布在绵阳县、江油县、旺苍县等地,如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江油发电厂职工医院、广旺矿务局职工总医院等 [7] 三线建设对绵阳地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 促进医疗卫生机构逐渐增多 - 三线企业扩建或新建医疗卫生机构,如四川新华内燃机厂1960年成立医务所,1985年扩建至405平方米 [9] - 旺苍县1985年底有48所卫生院,病床322张,日均门诊1380人次 [9] - 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职工医院1985年病床增至120张,设备61台,设多个科室 [9][11] 促进医疗卫生设备协同升级 - 1974年卫生部在绵阳建立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脉象心电图仪、B型超声显像仪等10余种产品 [12] - 1987年江油县工矿医院拥有800毫安X光机19台、B超仪15台、救护车15辆等设备 [12] - 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成功改造匈牙利M-125型X光机并组装200毫安X光机 [12] 促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壮大 - 人才来源包括自行培养(如广元煤矿1965年培训54名卫生员)和公派培训(如德阳水利发电厂派5名医生进修) [13] - 九〇二基地职工医院通过脱产班培训护士、药剂士等,并为其他单位输送30名人员 [13] - 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儿科确诊罕见地中海贫血症,内科成功救治肺心病重症患者 [13][14] 三线建设时期经验总结 以人民为中心 - 职工医院服务当地群众,如九〇二基地医院抢救车祸社员,收费低于省医院 [17] 重视医疗人才 - 边上班边培训模式培养人才,如四机部医院医生发表冠心病诊断研究(准确率86.3%) [19] 中西医并重 - 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西北矿区医院中药房从80味增至300味,日均配方从60付增至200付 [20] - 四机部医院加强中医科研和中药炮制 [20] 三线建设的深远影响 - 带动医疗卫生文化传播、环境改善和服务普及,实现地区与三线建设的"双向互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