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了中国什么?|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2025-10-14 09:39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与中国经济反内卷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该理论为中国经济如何打破内卷困境提供了理论框架 [5] 莫基尔理论:创新生态系统 - 莫基尔指出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是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揭示了资源有限下企业陷入技术趋同、价格竞争和研发不足恶性循环的深层症结 [7] - 工业革命起源于"培根计划"推动的知识扩散,类似地,中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投资于人",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筑牢创新根基 [7] - 瓦特改良蒸汽机依赖伯明翰工匠技能集聚,而北京中关村、杭州科创集群等案例印证了高校知识输出、资本市场与政府服务合力构建创新生态的重要性 [8] - 专利制度降低技术信息获取成本,中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提升了企业家创新信心,缓解了创新成果易被模仿的内卷痛点 [8] 阿吉翁与豪伊特理论:竞争与创新的平衡 - 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竞争与创新呈倒U形关系,存在"黄金平衡点":竞争不足缺乏创新动力,但过度竞争会扼杀创新 [10]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去年因某车企限时促销导致A股汽车板块市值蒸发超千亿元,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体现了过度竞争压缩研发投入的熊彼特效应 [10] - 当前17家车企承诺"60天支付账期"的行业自律举措,是向最优竞争区间回归的积极信号 [10] - 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前沿差异":前沿企业可通过创新逃避竞争,而非前沿企业更易在过度竞争中丧失动力,这解释了部分传统行业内卷严重的现象 [11] 创造性破坏:从存量内卷到增量创新 - 创造性破坏理论强调通过创新淘汰旧产能、开辟新赛道,与中国倡导的"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内卷"高度契合 [13] - 美国市值前十企业中九家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而中国A股市值前十长期由贵州茅台、工农中建和"两桶油"主导,仅宁德时代为科技企业,反映了创造性破坏机制的强弱差距 [13] - 破解内卷需推动"增量竞争":智能驾驶技术创造新能源汽车新需求,胖东来以服务创新突破零售业内卷 [13] - 政策层面需避免"补贴竞赛"等内卷式招商,聚焦创新生态建设,并通过法治化手段打击恶性竞争,让制度引导竞争导向创新而非内卷 [13] 反内卷的核心路径 - 以制度筑生态,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与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敢投入、有回报 [15] - 以规范定边界,通过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将竞争控制在激发创新的最优区间,把握倒U形曲线平衡点 [15] - 以创新破困局,鼓励企业深耕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从存量红海走向增量蓝海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