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展与工程突破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主机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座,重达400吨,安装精度达毫米级,运用航天级姿态控制系统,每调整0.1毫米需同步校验12个支撑点受力数据[1][3] - BEST项目总装工作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开始,计划于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目标在2030年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3][5][6]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在2025年1月实现1亿摄氏度高温下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5] - 中核集团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在2025年3月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的“双亿度”运行,正式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5] - 新奥“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在2025年4月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迈出氢硼聚变商用化的重要一步[5] 产业生态与资本投入 - 全球聚变行业过去五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总投资金额已接近百亿美元[3] - 中国主要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累计达到15个,分布在多个省市,形成“国家战略资本+地方产业资本+民营创新资本”共驱的结构[6]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项目主导建设方之一,初始注册资本50亿元,在2024年6月增至145亿元,股东涵盖安徽省与合肥市国有平台、中央企业、中国科学院及蔚来汽车旗下资本等社会资本[6] - 由中核集团牵头成立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包含33家中央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民营企业,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也牵头成立了聚变产业联盟[8] 供应链与市场表现 - BEST装置的供应链由16家A股上市公司构成,上海电气供应TF线圈盒,西部超导批量供应超导线材,百利电气参与杜瓦结构研发与制造,安泰科技子公司研制钨铜复合片[8] - 10月3日港股核电核能概念股逆势集体爆发,中核国际涨21.30%,上海电气涨14.19%,中国核能科技涨13.79%,哈尔滨电气涨7.42%,东方电气涨6.61%[8][9] - 中核国际自9月16日以来涨幅已近81%[9] - 国际原子能机构连续第五年上调核电扩张预测,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电运营容量将达2024年水平的2.6倍[9]
核聚变大利好,牛股半个月涨超80%,产业链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