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已成为地缘经济竞争的核心工具,其重要性因网络效应和技术进步而凸显,占据金融网络中心节点的国家能将其优势转化为非对称的竞争优势 [2] - 自特朗普1.0政府以来,美国对华金融制裁的数量和强度持续增加,而特朗普2.0政府可能更频繁地运用金融制裁实现地缘目标 [2][3] - 金融制裁的经济影响主要取决于被制裁国的国家规模和开放程度,非经济成效则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2][23][38] - 为应对潜在风险,短期需增强金融体系韧性并支持高风险企业,中长期则应推动储备资产多元化、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并健全反制裁制度基础 [2][44] 金融制裁的定义与现状 - 金融制裁指通过限制特定国家、实体或个人的金融活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可分为针对实体的制裁和针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制裁两类 [6] - 广义金融制裁还包括通过国际组织间接干预、投资审查和市场干预等多元化方式 [7] - 过去二十年间,存续的经济制裁数量从年均200起升至500起以上,金融制裁与贸易制裁成为最频繁使用的手段 [7] - 金融制裁因其精准性和隐蔽性被称为"聪明制裁",其影响范围和精准性随全球经济联系加深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显著提升 [7] 金融制裁的驱动因素与不对称性 - 金融服务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全球金融交易成本已降至约0.5%,远低于因关税等因素上升的贸易成本 [10][11] - 低交易成本使金融领域更易形成单中心结构,全球金融网络几乎只有美国一个大中心,荷兰、卢森堡等离岸中心的资金源头仍可能是美国 [11] - 金融制裁的不对称性极高,在1950-2022年间美国发起了390次金融制裁,占比高达44%,小国几乎从未主动发起过金融制裁 [14] 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制裁能力 - 美国具备最强制裁能力,其制度基础包括《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等,由财政部及OFAC主导执行,制裁流程比关税更便捷且普遍采用"长臂管辖" [16][17][19] - 欧盟具备较强制裁能力但内部协调困难,其制裁更侧重个人层面,在2000至2025年间制裁个人数量(4055位)远超实体数(1176个) [20] - 中国的反金融制裁制度建设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过去五年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等法规,更多依赖实体优势弥补金融劣势 [21] 金融制裁的影响机制与成效 - 短期看,金融制裁会大幅提升目标国金融交易成本(从0.5%升至约3%),冲击金融稳定并提高主权违约概率 [24] - 中长期看,制裁会改变国际资金流向,对企业融资、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造成持续冲击,甚至引发恶性循环 [25] - 制裁成效受国家规模与开放程度影响显著,大国如俄罗斯表现出更强韧性,而小国如伊朗在制裁下实际GDP曾出现负增长(2012年-3.7%,2013年-1.5%) [27][33] - 金融制裁的非经济目标实现率仅约30%,基于硬性目标(如领土冲突)的制裁往往更难实现 [38] 制裁发起国的代价与全球金融格局变化 - 大国间实施金融制裁代价高昂,美国制裁俄罗斯时对俄每造成1美元损失,自身也放弃0.5美元消费机会 [43] - 频繁制裁削弱美元主导地位,美元在外汇储备和贸易融资中的份额有所下降,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替代方案发展 [41][42] 应对金融制裁的国际经验 - 短期应增强金融体系韧性,例如俄罗斯推动主权财富基金向系统性重要银行注资,并开展金融制裁压力测试 [45] - 可利用实物资产盘活国际资金,如俄罗斯利用能源优势与印度建立卢比-卢布结算机制,并禁止不友好国家交易其关键资产 [47] - 中长期需推动储备资产多元化,俄罗斯央行黄金储备占比从2014年初的8.4%提升至2025年初的33.3%,并发展本国支付系统(如MIR卡) [49][50]
地缘经济论 | 第十二章 金融制裁与反制裁
中金点睛·2025-09-29 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