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地放射检查大降价,部分项目价格腰斩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5 11:0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医保局主导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工作已在全国多地落地,核心是通过整合收费项目、统一定价以减少区域差异,并推动价格显著下行 [1][5] - 此次价格调整与设备集中采购、国产替代加速、数字化转型(云影像互认)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正在重塑医疗检查行业的竞争逻辑和发展方向 [1][7] - 改革促使定价模式从依赖设备参数转向以检查效果和临床价值为导向,并鼓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新技术的应用,行业面临从“堆参数”到提升服务价值的转型 [7][8] 放射检查价格调整概况 - 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启动改革,2025年以来多省份陆续调整CT、磁共振、X光等影像学检查收费标准,截至2025年5月22日全国已有22个省份完成调整 [1][5] - 陕西省于2025年9月实施新规,整合233项旧项目为26项,新收费体系划分为七大类检查项目 [3] - 改革要求实体胶片不再与检查打包计价,转向云端存储和跨机构共享,未提供合格云服务的机构检查价格减收5元 [1][4] 重点检查项目价格变化 - PET/CT等高价项目降幅尤为突出,超过40% [2][3] - 以陕西三级医院为例,PET/CT单次检查收费从过去的超4200元降至2450元,近乎“腰斩” [3] - 全国范围内,PET价格已从过去上万元降至6000元以内,安徽、广东等省也同步大幅下调高价检查项目 [1][4] - 不同级别医院收费标准差异明显,例如X线摄片在三级医院最高44元,二级35元,一级28元;磁共振平扫按部位计价,三级医院为488元 [3] 价格下行的驱动因素 - 设备集采与国产替代显著降低医院采购成本,例如64排CT售价从2015年的500万至800万元降至当前的300万至500万元,降幅达40% [7] - 低端CT产品价格普遍下降70%以上,中高端设备下调20%至30% [7] - 2023年中国CT设备国产化率已达50%,国产设备在销售额上占比为35%,对拉低市场均价作用明显 [7] - 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和影像数字化建设减少了重复检查需求,云影像普及推动定价更趋理性 [7]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价格调整每年可腾挪大量资金,医疗资源丰富省份的胶片和重复检查费用每年最多可腾挪近50亿元,推广至全国年度可释放资金规模超过800亿元 [8] - 收费立项规则改变,从与设备参数挂钩转向以检查效果为导向,例如普通CT不再按排数收费,而对“薄层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设立加收项 [8] - 立项指南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设为扩展项,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支持其临床应用 [8] - 未来医疗器械企业仅靠“堆参数”抢市场将难以为继,需在降价压力下提升服务价值和政策契合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