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AI应用之人形机器人:AI的“具身”时刻
招商银行研究·2025-09-25 09:48

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与市场前景 - 人形机器人相比传统专用机器人具备更优的产业化适配潜力,体现在与现有基础设施兼容性好、能积累更丰富的场景数据、可实现与生产力资源高效协同、以及社会接受度更高 [2][6] - 人形机器人发展已进入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化加速落地阶段,预计到2035年,全球年出货量将达到500万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 [2][11] -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35年出货量达到200万台,市场规模接近1400亿元 [13] - 2025年预计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落地“元年”,率先在to B结构化场景如商用服务、生产制造等领域应用,2030年有望实现to C场景落地 [13] 产业爆发的驱动因素 - 政策端支持力度加大,中国近两年连续颁布一系列机器人相关政策,从顶层设计到资金支持构建了多层次政策体系 [2][16][18] - 需求端刚性基础坚实,中国劳动力市场正经历“量减质变”双重冲击,劳动力供给总量自2019年的7.32亿人持续萎缩,预计到2030年劳动力缺口将增加至2000万人 [2][24] - 资本端加速技术迭代,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71起融资,涉及金额约84.5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74%和226% [28] - 技术端实现关键突破,生成式AI发展解决了人形机器人认知决策瓶颈,大模型训练算力成本下降推动在制造、医疗、服务等领域规模化应用突破 [2][33] 产业链成熟度分析 - 人形机器人由软件和硬件构成,软件包括负责感知决策的“大脑”和负责运动控制的“小脑”,硬件主要包括芯片、执行器、灵巧手、传感器等 [39] - 脑部控制系统分为AI系统(负责信息处理与决策)和运动控制系统(负责运动协调与平衡),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42][43] - 执行器根据输出形式分为线性执行器和旋转执行器,当前单个线性执行器成本约800美元,旋转执行器成本约530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分别降至326美元和235美元 [53][54] - 灵巧手是关键的末端执行器,技术方案尚未收敛,主要分为腱绳驱动、齿轮驱动和连杆驱动三种方案,当前两只6自由度灵巧手的BOM成本约为6800美元 [55][57] 中国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 中国在专利布局和产品推出方面形成领先优势,近五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专利数量达5175件,远超美国的1411件;2024年推出人形机器人型号数量达33款,远超美国/加拿大的8款 [87] - AI大模型技术代差显著收窄,中美顶级大模型性能差距从2023年的17.5%大幅收窄至0.3%,中国DeepSeek等模型在推理与知识能力上仅小幅落后全球顶尖模型 [93][94] - 中国通过开源策略加速AI推广,在SOTA模型中,中国1/2的推理模型和1/3的非推理模型是开源的,而美国这一比例分别为1/8和1/7 [96] - 供应链降本潜力巨大,中国在行星滚珠丝杠、无框力矩电机等领域的国产化率不足30%,随着国产化率提升,人形机器人本体成本有极大下降空间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