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通州,从“睡城”走向创新之城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1 11:30

高校与人才资源集聚 -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正式投用,迎来6000余名研究生新生,使通州在学研究生总数显著提升(此前不足2000人)[1] -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将建成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和金融科技研究平台[4] - 北京服装学院通州校区、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等高校将陆续投用,新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为行业供给高素质人才[1][14]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 金融业增加值占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2024年引进阳光数智等23个金融及关联项目[5] - 小米汽车、中芯京城带动通州区汽车制造和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居北京市首位[5] - 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成为通州区最大细分工业产业,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收入超600亿元,增速居全市前列[5]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 北京城市副中心被列为全国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提出研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研发投入免于增值保值考核[1][8] - 实施方案提出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探索纳入科技、建筑等领域更多资格,允许持证专业人才按规定提供专业服务[8][10] - 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加快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并注重区域协同发展,以养老为重点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10][14] 区域协同与创新案例 - 通州区与河北香河等地形成“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公司搬迁至香河机器人产业园实现顺畅通勤[5] - 通州区完成全国首单住宅类不动产信托财产转移登记,以房产为媒介实现养老规划和财富传承的普惠性需求[15] - 京津冀三地共建医联体达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超1300家,“河北福嫂”占北京家政市场的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