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两地共建团队,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完成1.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2025-09-17 00:02

公司融资与估值 - Dyna Robotics完成1.2亿美元A轮融资 由Robostrategy、CRV、firstroundcapital领投 salesforce venture、NVIDIA、Amazon、Samsung next和LG Technology Ventures共同投资[2] - 公司估值达6亿美元 半年内估值涨幅达6倍[2][3] - 上一轮融资为2025年3月26日完成的2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由CRV和First Round Capital领投 真格基金参投 估值约1亿美元[3] 团队与战略布局 - 公司采用中美两地团队布局 美国团队侧重算法和商业化 中国团队侧重硬件和供应链[4][14] - 核心创始团队为连续创业者 Lindon Gao和York Yang曾创办智能购物车公司Caper AI 并于2021年以3亿美元被Instacart收购[11] - 联创兼CTO York Yang为Caper AI前CTO 2020年入选北美福布斯30U30 联创兼CEO Lindon Gao主导Caper AI并购 联创兼首席科学家Jason Ma为原谷歌DeepMind研究科学家 专注机器人基础模型[18] - 科研团队由DeepMind、OpenAI、英伟达、Cruise及哈佛、MIT、宾大学者领衔 工程团队来自Google、Amazon、Meta、X等公司[19] 产品与技术路线 - 公司聚焦低成本单一任务具身智能机器人 采用固定机械臂设计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16] - 2025年4月底发布首款自主灵巧操作模型DYNA-1 为世界首款可落地商业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17] - 产品定位实惠实用 强调实际场景落地和数据积累 而非实验室项目或炫技式演示[16] - 机器人处于小规模试生产阶段 已实现超过100万美元年化收入[20] 行业对比与模式分析 - 类似中美团队布局的公司包括Mondo Tech 由原大疆技术总监杨硕和原大疆高管高建荣创立 首月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新一轮融资额达2-3亿美元[5] - 行业存在"硬件派"(如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和"软件派"(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两大阵营[20] - 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 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是构建技术闭环的关键[21] 行业动态与趋势 - 具身智能赛道受资本青睐 车企、产业链公司、智驾领域从业者纷纷涌入[26]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存在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层面卡点[21] - 行业面临发展乱象 真正具备护城河的企业尚未出现 机器人"大脑"突破仍需时间[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