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地区选择 - 国务院批复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 苏南重点城市 杭甬温 合肥都市圈 福厦泉 郑州市 长株潭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重庆市 成都市[1] - 试点地区均为发展基础较好且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 都市圈或中心城市[1] - 六个试点属于同一省内城市群或都市圈 有利于搭建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平台[1] 改革方案特点 - 10个地区分别制定差异化具体方案 在总体结构一致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改革措施[1] - 差别化改革策略针对不同地区要素市场化程度差异 有利于高效推动改革进程[1] - 各地区方案坚持问题导向 根据自身优势和特征各有侧重[1] 改革政策背景 -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 土地 劳动力 资本 技术 数据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2]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实现"五统一 一开放" 包括统一要素资源市场[2] -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主要任务[2] 要素市场现状 - 相比商品与服务 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仍待提高[2] - 土地 劳动力 资本等要素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顺畅[2] - 通过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积分落户政策 多层次资本市场等举措增强市场配置能力[2] 改革战略意义 - 试点地区通过省内统筹推动要素跨区域协同配置 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2] - 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最终推动全国层面改革深化[2] - 构建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机制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 新质生产力发展 -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保障[3] - 十个试点地区均属产业高地 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引领作用[3] - 所有试点方案将技术要素配置排在第一位 凸显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3] 改革方向与目标 - 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及试点先行策略 加强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4] - 为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基础[4] - 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重要意义[4]
21社论丨试点先行,高效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13 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