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六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一瑜中的·2025-09-10 01:38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背景与进展 - 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旨在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 核心目的是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和配套资金不足问题[4][16] - 5月以来各地密集开展项目宣讲会及储备会 8月政策行净融资与PSL当月净增加额大幅提升至2315亿元 为2019年以来同期最高值 反映工具已进入落地阶段[2][4][17] - 部分地区如山西晋城已筛选4个项目并初步对接国开行、农发行 资金需求达1.49亿元[16] 运作机制与参与主体 - 采用市场化机制运作 由政策性银行作为运作主体 央行通过PSL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PSL利率于5月7日调降25BP至2%[2][5][21] - 定向支持民营企业额度达1000亿元 占总额度约20% 彰显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倾斜[2][6][21] - 项目审核严格 要求聚焦重大项目并提高申报精准度 例如湖北咸宁要求从"十五五"规划储备库中筛选项目[5][20] 历史工具对比 -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7399亿元 采用SPV模式进行股权投资 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及重大科技创新[6][23][24] - 2015-2017年专项建设基金分七批投放2万亿元 由国开行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债筹资 主要投向城市管廊、三农建设及重大基础设施[6][27][30] 规模与资金投向 - 总额度预计5000亿元 具体年度投放额度仍需观察 依据包括宜宾国资委及佛山发改局披露信息[2][8][31] - 重点支持"八大领域" 包括数字经济(网络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光伏电站、储能)、人工智能(智慧港口、智能工厂)、消费领域(专业市场、商业网点)及城市更新(老旧厂区改造)[9][32][33] 投资拉动效应测算 - 理论撬动倍数达10倍以上 依据项目资本金比例20%及工具占资本金比例上限50%计算 若占比低于50%则倍数更高[10][34] - 参照2022年经验 贵州和深圳实际撬动倍数分别为12倍和27倍[10][35] - 以5000亿元总额测算 可拉动投资5万亿元 约占2024年固投总额51万亿元的10% 但非全部为增量投资且跨周期分布[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