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失温时为何会感受到“热”︱重阳荐文
重阳投资·2025-09-01 07:31

经济失温现象与日本案例 - 经济失温指经济陷入长期通缩或低增长状态 类比人体失温时产生虚假温暖感 导致政策误判 [1] - 日本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通缩 1991-2021年CPI累计仅上涨7.5% 年均涨幅0.25% [7] - 以美元计价人均GDP显示明显倒退 1994年达38467美元(全球最高) 2024年按不变价计算降至25824美元 较30年前下降33% [10][12] 政策误判与失效 - 日本央行降息迟缓 1990年8月维持6%贴现率 18个月后才开启降息 1995年9月降至0.5% [16] - 财政政策在扩大支出与财政整固间摇摆 1997年消费税从3%提至5% 终止减税措施 [17][29] - 公共投资效率低下 1992-1996年基建主要投向人口减少地区 路桥/水坝/场馆闲置率高 投资效益低下 [20] 金融市场虚假信号 - 日本股市经历三次技术性牛市但未改长期下跌趋势:1995-1996年涨55%(零利率政策推动) 1998-2000年涨52%(银行注资+财政刺激) 2003-2007年涨132%(全球景气周期带动) [22][23] - 日经指数从1989年38900点跌至2012年8700点 缺乏新产业支撑是根本原因 [13][24] 结构性失衡问题 - 信贷结构恶化 制造业贷款占比从1977年35%降至2021年11% 房地产贷款占比从1993年12.4%升至2021年16.7% [24][26] - 产业空心化加剧 日元升值与中国崛起导致工业增加值份额转移 日本未抓住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机遇 [24][26][27] - 政府债务激增但乘数效应低 债务占GDP比重从1992年69%升至2021年225% 经济未相应回暖 [29] 政策启示与系统思考 - 投资方向需避免边际效应递减 需匹配人口流向而非逆向投入偏远地区 [29] - 需前瞻性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升级 否则将丧失全球竞争力 [29] - 老龄化率超14%后政府债务率必然上升 美国模式(促消费)优于日本模式(基建投资) [32] - 宏观经济需系统平衡 过度投资导致供需失衡 日本促消费投入不足是长期通缩主因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