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以人体失温现象类比经济长期失温 探讨经济数据与体感温度差异的原因及政策误判的影响 通过日本失去30年的案例 分析经济失温的成因、表现及启示 强调系统性宏观政策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1][2][5] 日本经济失温的表现与数据 - 日本CPI指数30年仅上涨7.5% 年涨幅0.25% 长期处于通缩状态 [2] - 以美元计价人均GDP从1994年38467美元降至2024年32420美元 按不变价计算实际下降33% [5] - 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38900点跌至2012年8700多点 跌幅超77% [7] - 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从1992年69%升至2021年225% 债务高增但经济未回暖 [23] 政策误判与失效原因 - 货币政策滞后 降息迟缓 1990年维持6%利率18个月 1995年才降至0.5% [10] - 财政政策摇摆 在扩大支出与财政整固间反复 1997年消费税从3%提至5% [11][24] - 公共投资效率低下 1992-1996年基建投资集中于偏远地区路桥、水坝等低效益项目 [11][14] - 产业政策缺失 未全力发展互联网、新能源等新产业 制造业贷款占比从1977年35%降至2021年11% [17][18] 经济失温的深层机制 - 日元大幅升值 从1990年1美元兑145日元升至1995年94日元 推动企业海外投资 [5][20] - 中国工业崛起分流日本制造业优势 日中工业增加值此消彼长 [20][21] - 老龄化加剧政府债务压力 发达经济体老龄化率超14%后政府债务率均上升 [27] - 薪资增长缓慢抑制消费 即便2012年后设定2%通胀目标仍未走出通缩 [27] 市场虚假信号与政策启示 - 股市技术性牛市不代表经济根本好转 如1995-1996年日股涨55%、1998-2000年涨52%、2003-2007年涨132%均回落 [15][16][17] - 投资需避免边际效应递减 日本1995-2007年基建预算650兆日元超美国同期3-5倍 [15] - 投资方向应与人口流向一致 避免投向人口减少地区 [23] - 房地产下行周期中需政府加杠杆维持平衡 但需优化支出结构 [23] 系统性政策建议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协同 避免政策反复 [11] - 公共支出应倾向于促消费而非低效基建 美国模式优于日本 [27] - 需前瞻性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升级 [17] - 宏观经济需系统思考 平衡投资与消费结构 [27]
失温时为何会感受到“热”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2025-08-31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