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亚洲人BMI多少算肥胖?国际权威期刊呼吁重新定义标准!
GLP1减重宝典·2025-08-29 03:02

亚洲人群肥胖标准研究 -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布针对亚洲人群肥胖标准的重磅研究 发现亚洲人具有独特的肥胖特征 即使BMI指数相对较低也更易出现腹部脂肪堆积 导致更高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4][5] - 研究团队强烈建议为亚洲人群制定专属BMI肥胖阈值 虽然具体数值标准仍有待确定 但调整的必要性和方向性已经非常明确 这一主张可能推动全球肥胖诊断标准的重大变革[5] WHO与各国标准差异 - WHO未统一设定亚洲肥胖标准 建议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目前亚洲各国标准差异明显 例如印度肥胖标准为25kg/m²而中国为28kg/m²[7] - 美国对亚裔BMI界定仍存争议 目前官方将亚裔视为单一群体未细分标准 但已有机构提出调整方案 包括将正常体重定为18.5-22.9kg/m² 超重为23-27.5kg/m² 肥胖为≥27.5kg/m²[8] 美国专业机构标准调整 - 201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将亚裔糖尿病筛查BMI门槛降至≥23kg/m²[9] - 2022年美国代谢和肥胖外科协会将亚裔减重手术标准定为BMI≥27.5kg/m²[9] 亚洲不同族群风险差异 - 研究显示亚洲不同族群肥胖健康风险存在显著差异 在相同BMI23-24.9范围内 菲律宾人/韩国人/南亚人和越南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白人群体 而中国人和日本人未呈现相同趋势[11] - 英国大型研究显示不同族裔出现糖尿病风险的BMI临界值差异显著 南亚人最低为23.9 阿拉伯人为26.6 中国人为26.9 黑人最高为28.1[11] 未来研究方向 - 当前研究多基于横断面数据 尚需更多纵向研究支持 腰围和腰臀比等新指标正受到学界关注 特别是在BMI≥23的南亚/东南亚和东亚人群中[11] - 尽管新指标有望弥补BMI不足 但由于BMI简便易用 短期内仍需对其进行更精细的族群划分 这一研究进展可能推动肥胖诊断进入精准化时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