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 - 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丰富 产业体系完备 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 强化前瞻谋划 系统布局 分业施策 开放共享 安全可控[3] -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 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3] - 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3]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3]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 加速科学发现进程 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 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 推动基础科研平台智能化升级[5] - 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 推动技术研发 工程实现 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 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5] -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推动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 探索建立新型研究组织形式 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5]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 鼓励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 组织架构 业务流程 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6] - 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 中试 生产 服务 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6] - 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发展智能农机 农业无人机 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提高农业生产加工工具智能感知能力[7] - 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 探索无人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新模式[7]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 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 培育覆盖更广的智能服务业态 发展提效型 陪伴型等智能原生应用 支持开辟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8] - 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 智能机器人 智能家居 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8] - 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 低空飞行 增材制造 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 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9]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 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 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作用 培育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10] - 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 创新智能学伴 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 推动育人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10] - 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探索推广居民健康助手 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 健康管理等场景应用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11]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 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 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 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12] - 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 构建面向自然人 数字人 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公共安全治理体系 加强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监管等应用[12] - 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 提高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能力 提升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测预测 模拟推演 问题处置等能力[13]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 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 打造平权 互信 多元 共赢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开放生态 深化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14] - 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支持联合国发挥主渠道作用 探索形成各国广泛参与的治理框架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15] 基础支撑能力 -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和模型基础架构创新 探索模型应用新形态[16] - 加强数据供给创新 持续加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完善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产权和版权制度 加强数据供给激励[16] - 强化智能算力统筹 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 优化国家智算资源布局 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加强智能算力互联互通[16] - 优化应用发展环境 布局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 发展模型即服务 智能体即服务等[17] - 促进开源生态繁荣 支持开源社区建设 培育优质开源项目 建立健全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17]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给予青年人才更大施展空间[18] -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 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 发展壮大长期资本 耐心资本 战略资本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18] - 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推动模型算法 数据资源 基础设施等安全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技术监测 风险预警 应急响应体系[19] 组织实施 -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人工智能+行动全过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统筹协调 推动形成工作合力[20] - 各地区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 强化示范引领 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20]
一图读懂 |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文+官方解读)
机器人圈·2025-08-27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