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从2015年8.4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35.14万亿元,十年间规模扩张超过三倍,产品结构从货币基金主导转向多元资产均衡发展 [3][5][7] - 投资者行为从"盲从式"购买演变为"主动研究型"决策,信息获取渠道扩展和专业度显著提升,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从43.1%增至53.41% [3][7][12] - 投资标的发生结构性转变,从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转向电子、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前十大重仓股中科技类企业占比大幅提升 [9][10][11] 产品结构演变 - 2015年货币基金规模占比54.42%占据主导地位,权益类基金占比36.19%,债券型和QDII基金占比不足10% [5] - 2025年产品数量突破万只,货币基金占比降至40%约14万亿元,债券型基金跃升至31.67%达11.13万亿元,权益类基金占比24.08%达8.46万亿元 [7] - QDII基金和FOF基金实现十余倍增长,公募REITs形成千亿级市场,ETF产品从宽基指数发展为行业主题精细化工具 [7][11] 投资标的变迁 - 行业配置从2015年计算机(13.15%)、医药生物(10.16%)转向2025年电子(16.65%)为首要重仓行业,较十年前提升11.66个百分点 [9] - 个股选择从金融地产主导转变为科技制造引领,2015年前十大重仓股中8只为金融股,2025年宁德时代获1774只基金重仓市值1426.57亿元 [10] - 投资范围从A股拓展至全球市场,QDII额度扩大覆盖港股、美股、欧洲、日本及新兴市场,投资策略从单一产品发展为多策略体系 [10][11][12] 投资者行为进化 - 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从2015年3万亿份增至2024年16万亿份,占比从43.1%上升至53.41%超越机构投资者 [12] - 决策方式从依赖银行推荐转变为自主研究,通过基金APP查看持仓、研报摘要和智能投顾工具,专业指标分析能力普遍提升 [3][7] - 基金公司从"造星营销"转向投教服务,开设投资者教育课堂和基金经理直播,考核体系从规模导向转为投资收益核心 [7][12] 行业监管与发展 - 监管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降低规模排名考核权重 [12] - 行业经历多轮投资周期演变:2016-2017年消费板块受青睐,2019-2021年价值成长派主导,2021-2023年量化资金周期 [11] - 公募基金在居民财富管理中占比仍有提升潜力,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推动"投资者获得感"成为发展核心 [12]
从货基“扛把子”到35万亿“百宝箱”,基民告别“盲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