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在多个领域出现爆发式突破 包括创新药 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 正深刻改变生活方式和资本市场表现 [1] - 科技股投资具有高增长和高波动的双重特性 只有极少数公司能实现长期持续高增长 需要深度产业研究而非线性外推 [1][2] - 财通资管科技投研团队通过产业沉浸式研究 前瞻性布局和平台化投研体系 在科技投资领域取得显著超额收益 [3][4][6] 科技创新投资特性 - 科技创新并非新现象 100多年前的铁路 电话和电视都曾是高增长科技股 但能连续10年保持25%以上增速的企业极少 [1] - 科技股投资存在无限想象空间与无法预测的未知风险并存的特点 既让人神往又让人望而生畏 [1] - 科技行业多变 需要持续关注技术迭代 竞争格局和经营周期变化 通过深度产业研究才能捕捉变化背后的机会 [2] 财通资管科技产品业绩表现 - 包斆文管理的财通资管科技创新一年持有混合近三年业绩排名前1%(22/2467) 获三年期五星评级 [3] -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发起式近两年业绩排名前5%(133/3165) 财通资管创新成长混合近一年业绩排名前5%(157/3751) [3] - 李晶管理的财通资管产业优选混合发起式2025年上半年收益6.47% 超额收益6.35% 徐竞择管理的财通资管先进制造混合发起式同期收益30.46% 超额收益28.08% [3] 产业沉浸式研究方法论 - 科技投资需避免"盲人摸象" 不能仅根据新产品人气进行线性外推 关键要看是否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6] - 企业盈利变化通常滞后 必须走在盈利变化之前 提高研究前瞻性和预判性 需基于全局视角的深层次产业理解 [6] - 财通资管权益投研理念强调"深度研究 价值投资 绝对收益 长线考核" 从产业及个股基本面出发进行深度研究 [6] 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与案例 - 包斆文擅长结合微观细节和宏观背景 找到中观产业脉络 注重政策研判与产业验证 倾向左侧布局低渗透率高景气行业 [7] - 李晶通过"拼图游戏"构建科技产业全景图 制订产业坐标系 偏好中上游通用型环节公司 认为其有更好投资胜率和可验证性 [8][10] - 徐竞择偏好先进制造领域 专注创新成长和景气周期阶段 强调真实用户需求 较早布局智能机器人和AI应用(智能驾驶) [10][11] AI投资成功案例 - 2023年财通资管科技团队坚定看好AI驱动的算力 光模块等领域 尽管年底市场担忧资本开支放缓 团队判断AI将是强产业趋势 [11] - 2024年一季度财报季验证海外巨头对AI投入决心空前 资本开支放缓担忧不攻自破 旗下产品在随之而来的上涨行情中收获颇丰 [12] - 投资决策基于对产业趋势的预判而非单纯公司经营状况 跟随大产业趋势进行投资 [12] 投研融合体系 - 管理规模变大后进入研究驱动投资阶段 研究对投资助力在多变科技行业中尤为明显 [14] - 投研融合基础在于双向互动和彼此信任 研究端需"守土有责" 投资端需充分信任和沟通 实现思想同频共振 [15] - 研究员具有独立性 需在专业细分领域比基金经理研究更细致深入 确保团队在各领域没有明显短板 [15] 团队结构与考核机制 - 3位科技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平均司龄超7年 证券从业年限平均13年 TMT研究员平均司龄近4年 从业年限超6年 [15] - 研究员推荐股票时很审慎 只有高置信度股票才会重点推荐 而非广撒网 [16] - 研究员晋升投资岗位前两年需承担带教工作 考核中研究工作占比较高 逐年降低直至新人具备独立覆盖能力 [17] 制度与资源分配 - 基金经理持仓需有一定比例来自研究员推荐 重点库与推荐股票需有重合度并纳入考核 [18] - 每个基金经理获得的研究资源平等 与管理产品规模大小无关 确保小规模产品也能获得同等研究支持 [18] - 研究员成果面向所有投资经理 跟踪变化信息需与整个团队共享 研究团队已实现31个申万一级行业全覆盖 [19] 公司文化与团队建设 - 公司文化强调"包容"和"共享" 投研人员人际关系简单 有竞争也有合作 懂得彼此成就 [22][23] - 投资风格在共同理念下适度多元 3位科技基金经理分别侧重成长风格 价值成长风格和成长投资 但都从个股基本面出发 [24] - 对研究员考核主要看实盘贡献 但也兼顾勤奋度和专业度等过程指标 避免唯结果论 [25] 平台化投研体系 - 新时代经济增长范式下科技股投资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 [28] - 资管行业步入平台化时代 需通过打造完善投研体系形成平台化投资护城河 涵盖文化 人才 资源 考核和产品等多方面 [28] - 强大投研平台和体系是基金经理生命力的保障 能保持活力而非依赖个体明星基金经理 [29]
财通资管“科技军团”:在产业中徜徉
点拾投资·2025-08-17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