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当前金融业应用大模型的现状、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 | 银行家论道
清华金融评论·2025-08-12 08:46

数字金融与AI大模型在银行业的应用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银行在复杂宏观环境下保持平稳运行,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稳健增长,风险可控 [2]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将数字金融列为重点发展方向,金融机构需应对AI技术变革 [2] - 国产大模型DeepSeek-V3在性能接近GPT-4o的同时,训练成本仅为557.6万美元(GPT-4o为1亿美元),算法优化实现算力节省90% [9] - 金融业AI应用需优先解决安全风险、模型幻觉、歧视及解释性难题,强调可信度高于复杂能力 [10][11][12] 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 - 多模态能力:从单一文本扩展到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处理,提升金融服务的拟人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精度(如医疗票据识别准确率100%) [5][7] - AI-Agent进化: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具备决策能力的金融专业代理,适用于量化交易、财富管理等场景 [8] - 能效优化:DeepSeek-V3通过MLA注意力机制、MoE架构等技术,训练速度提升9倍,推理提速11.6倍 [9] 金融应用场景与风险 - 应用场景: - 智能客服动态捕捉客户意图,消除机器服务冰冷感 [7] - 自动化处理票据/合同,实现财务信息100%准确录入 [7] - 风险挑战: - 数据窃取(如Ollama框架漏洞导致参数泄露) [10] - 模型幻觉(Grok-3、GPT-4o、DeepSeek-V3均存在虚构输出) [11] - 算法共振可能引发市场单边化交易危机 [11] 数字金融发展路径 - 技术标准:需满足高可靠性(零误差)、可解释性(逻辑可视化)、合法性(明确AI法律地位) [13] - 经济性策略:通过行业级预训练模型降低边际成本,软硬件算力协同构建生态圈 [14][15] - 监管创新:提出"高中初小"原则(技术高地+风险最小化),需完善穿透式监管和AI认证制度 [17] 行业协同与小型机构支持 - 13家大银行2024年科技投入达1829.62亿元(占营收4.07%),但小型机构面临数字鸿沟 [18] - 建议通过1+N技术合作架构,为小型机构提供低成本金融科技服务,推动数据共享商业模式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