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演变 - 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系统性调整规则 财务类退市改用"扣非净利润+营收<1亿元"组合指标 交易类退市新增"市值<3亿元"标准 规范类退市新增信披缺陷整改要求 并简化退市程序[8] - 2024年新"国九条"配套措施出台 在2020年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 过渡期于2025年结束[2][8] - 退市数量自2020年起显著增长 2022年退市43家(财务类41家) 2023年退市41家(财务类21家+交易类20家) 2024年达55家(交易类主导占41家)[8] 2025年退市特征 - 截至8月8日摘牌退市23家 含流程中公司共30家 重大违法退市10家 交易类与财务类各9家 规范类1家 主动退市5家 呈现多元化生态[9][11] - 重大违法退市成为监管重点 年内10家涉强制退市程序 包括ST高鸿 锦州港 卓朗科技等 较2014-2019五年仅3家大幅提升[11] - 主动退市案例增加至5家 含ST天茂 玉龙股份 中航产融 中国重工 海通证券 原因包括吸收合并与经营不确定性[12] 典型案例分析 - *ST高鸿因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被罚1.6亿元 其中公司罚1.35亿元 董事长付景林被罚750万元并市场禁入10年 深交所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程序[4][5] - *ST天茂选择主动退市 提供1.60元/股现金选择权 较停牌前收盘价1.45元溢价0.15元 拟转退市板块交易[4][12] - 吸收合并案例中 中国重工以4.03元/股提供现金选择权或换股中国船舶 海通证券被国泰君安吸收合并后更名为国泰海通[12][14] 历史制度演进 - 1994年《公司法》首次明确退市程序 2004年"国九条"推动执行 2004-2005年退市19家打破零退市僵局[7] - 2012年新增面值退市(股价<1元)与净资产为负指标 2014年确立重大违法退市制度 但此后5年仅3例[7] - 2020年改革取消暂停上市环节 退市整理期缩至15天 2024年新规进一步强化重大违法与主动退市监管[2][8]
一夜之间,两家公司将告别A股,证监会释放重要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09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