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 中国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万套 [6]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较2020年增长206.73%,较2023年增长19.39%,东部地区占比66.06% [6] -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突破4000亿美元(约2.88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市场将占近半份额 [11] 区域竞争格局 - 全国22城机器人企业超万家,深圳(65291家)、广州(53288家)、上海(45801家)领跑,北京(38068家)、苏州(37234家)紧随其后 [1][7] - 珠三角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占全国44%,深圳优必选、广州瑞松智能等头部企业聚集 [7][8] - 长三角5城进入前20强,上海智元机器人、苏州智造企业梯度分布(杭州21947家、南京18169家、合肥13742家) [8] - 京津冀依托政策与高校资源,北京松延动力等新兴企业崛起,天津2018年布局现拥13584家企业 [8][9] 技术发展趋势 - AI驱动产业革命,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实现毫米级精密组装,推动生产线柔性化智能化转型 [12] - 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量产将重构技术范式,北京上海已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 [12][13] - 深圳重点攻关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技术,武汉聚焦危化/制造/民生三类场景示范 [12][13] 政策支持方向 - 16城出台专项政策,深圳2025年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武汉对场景应用主体实行双边奖补(最高100万元) [12][13] - 浙江/安徽/湖北等省建立省级创新中心,推动区域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 [13] - 差异化竞争策略:广州可挖掘汽车制造场景优势,深圳需强化港澳联动科研攻克核心技术 [13][14]
中国“机器人之城”大盘点:深广沪领跑,北京、苏州紧随其后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08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