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信用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 - 境内海量实体经济与金融资产需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机制转化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信用基石 [1] - 数字技术需赋能全球资本实现对人民币标的资产的"信用锚定",提升国际认可度与吸引力 [1][2] 房地产行业的跨境流动性困境 - 中资房企境外债券违约总额达1470亿美元(2021年至今),现金回收率仅0.6%,暴露跨境信用转化机制梗阻 [2] - 核心资产(如土地、商业地产)因跨境流动限制难以变现,导致"有资产、无流动性"僵局(中国奥园债务重组2628亿元但资产无法跨境处置) [4] - 房企重组抵押资产多位于非核心城市,价值折损率超40%,司法跨境执行失效进一步削弱投资者回收预期 [4] - 市场信心崩塌引发恶性循环:2023年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30%,建业地产违约前销售额暴跌48.6% [4][5] 金融资产市场化与法治化短板 - 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受限于QFII/RQFII配额机制,高风险资产流通受阻 [7] - 跨境司法执行失效(如香港法院清算令对恒大境内资产无强制力)导致债转股方案难以落实 [7] - 离岸人民币(CNH)资金池规模仅1.5万亿元,不足在岸总量的3%,制约流动性储备能力 [7] 数字化实体资产信用锚定的滞后 - 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聚焦支付效率(如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但未解决资产信用锚定问题 [9] - 商业地产等非标资产缺乏链上确权框架,离岸RWA(如不动产代币化)与在岸监管审慎形成失衡 [9] - 美元稳定币已构建闭环生态(1650亿美元链上稳定币100%锚定美债),数字化手段强化美元霸权 [9] 破局路径:数字金融重构实体资产信用 - RWA激活不动产流动性: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2.0》将房地产纳入代币化,某港资房企通过"碎片化确权+链上清结算"模式3个月内盘活30亿元资产,日均交易量增五倍 [11] - 双轨锚定体系:央行主导数字人民币对接国债形成主权信用锚,中资银行发行CNH稳定币锚定实体资产包(如商业地产、绿电项目) [13] - 跨境规则突破:推动RWA司法互认(如内地与香港备忘录)、动态链上估值、风险隔离(1.5%交易手续费计提投资者保护基金) [14] 实施路径与国际化展望 - 短期激活存量资产:国资房企RWA试点(500-1000亿元规模),验证"离岸发行+在岸资产+智能合约清分"模式 [16] - 法治化基建升级: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跨境破产处置特别法庭",一带一路RWA联盟推动油气人民币结算与收益权代币化联动 [16] - 主权级数字资产国际化:香港发行RWA储备数字国债(如高铁收益权代币化),推动IMF将人民币RWA纳入SDR篮子 [17] - 终极目标是将人民币从"结算工具"升级为"价值容器",依托百万亿级实体资产解冻与法治化跨境信用重塑 [17]
刘锋:如何以资产锚定突破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信用困境|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2025-07-09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