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估值超100亿元、营收超10亿元,浅谈「宇树科技」商业化路线的“优”与“劣”
Robot猎场备忘录·2025-06-26 16:22

公司概况 - 宇树科技估值超100亿元,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成为国内最引人注目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之一 [1] - 公司人员规模已达千人,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透露营收情况 [1] - 自2020年以来,公司财务报表每年保持盈利状态,2023年和2024年营收分别约为2亿元和4亿元,净利润在1000万—7000万元之间 [2] - 2025年预计净利润2亿元,2025年前5个月中标项目数量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 [2][3] 融资与资本动态 - 2025年6月19日完成C轮融资,由中国移动、腾讯、锦秋基金(字节系)、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和吉利资本共同领投,投前估值超100亿元 [8] - 注册资本从288.9万元增至3.64亿元,老股东跟投,部分产业投资方购买老股 [8] - 股东已集齐国内头部互联网大厂(腾讯、阿里、美团、字节等) [9] - 2025年4月曾传闻蚂蚁集团和中国移动参与融资,但王兴兴否认,当时估值未提升 [8] 商业化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春晚16台人形机器人H1亮相后爆火,后续G1机器人凭借跳舞、720度回旋踢等视频风靡网络 [12] - 公司被归类为"运动派"、"炫技派",依靠低价策略和营销迅速出圈,科研、展示、表演场景订单激增 [13] - 2025年前5个月中标项目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松延动力旗下N2机器人订单突破2500台 [13] - 但流量反噬现象显现,G1机器人实际测评显示仅能做固定编程动作,租赁市场降温 [16] 行业竞争与趋势 - 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分为"硬件派"(如宇树科技)和"软件派"(如智元机器人),后者估值更高(150亿元) [22] - 科技大厂如华为、美团、腾讯、京东等加速投资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赛道 [10] - 波士顿动力创始人Marc Raibert认为人形机器人目前更多是"炫耀"而非生产力 [20] -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指出商业化路径仍不清晰,高校、展示场景需求难以持续 [21] 技术路线与挑战 - "运动派"优先选择教育、科研、展示场景,而非工业场景,技术突破有限 [20] - 人形机器人核心瓶颈在于"大脑"(AI能力),泛化能力不足制约商业化 [22] - 行业乱象包括过度依赖预先编程动作,重"运动"轻"大脑" [21] - 长周期赛道中,技术突破和场景探索是关键,而非短期流量 [22] 资本市场影响 - 宇树科技老股在一级市场遭抢购,部分原始股东拒绝出售,老股成稀缺资源 [14] - 股票市场出现"宇树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暴涨 [14] -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宇树科技员工成为多家公司争抢对象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