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私募合规再升级!多地下发通知自查自纠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5-14 09:47

私募行业自查自纠监管动态 核心观点 - 多地证监局同步启动私募机构自查自纠工作,监管重点从表面合规转向业务实质与数据底层,覆盖管理人规范性、募资行为、投资运作、内控及信披四大维度 [5][7] - 监管通过自查+抽查结合方式强化执行力度,目标加速出清小微不合规私募机构,2025年前4月全国已有451家私募注销,其中管理规模小于5000万元的中小私募占比超90% [7][8] 上海地区自查要求 - 时间节点:6月15日为自查截止日期,后续将结合日常监管进行抽查 [1][7] - 三大核心内容: 1. 公司基本情况:核查办公场所独立性、专职员工不少于5人、关键人员变更备案情况、业务冲突性等 [1] 2. 基金运行情况:覆盖宣传推介、适当性管理、投资运作(区分股权创投/主观策略/量化策略类基金)及材料保存等全流程 [1] 3. 未备案合伙企业:审查设立目的、实际展业情况、资金募集及后续处置计划等 [2] 其他地区监管动态 - 广东:5月31日截止,重点检查宣传募集、投资运作合规性及未备案有限合伙企业、异地经营等情形 [4] - 浙江:5月30日截止,要求逐项排查"募投管退"环节风险,侧重资金募集、投资交易、内控及信披等 [4] - 贵州与河南:聚焦募集行为合规性、投资者适当性、未备案合伙企业及信息披露及时性等问题 [5] 监管升级趋势 - 2023年《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修订后,单只基金初始募集门槛提高至1000万元,叠加合规投入增加,小微私募生存空间持续压缩 [8] - 自查内容常态化但执行趋严,机构需强化日常合规留痕与内部管理以避免抽查风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