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与增长路径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50年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 存量突破10亿台[3] - 中上收入国家如中国和巴西预计装机量占比超过50% 高收入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占比约30%[3] - 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全球占比约30%[3] 技术核心与模型价值 - 机器人大模型如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是人形机器人最有价值部分 决定泛化水平[5] - 数据是当前模型关键瓶颈 规模是模型玩家获胜的决定性因素[5] - 独立模型提供商长期仅少数能维持竞争力 头部企业包括英伟达、谷歌和华为[5] 产业链价值分布 - 集成类人形机器人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如特斯拉具备最高价值[6] - 独立大型机器人模型开发者如英伟达和谷歌位列其次[6] - 供应链组件潜在领导者在于传感器、行星滚珠丝杠和谐波减速器 中国最具优势[6] 商业模式与市场动态 - 机器人大模型市场将高度整合 要求高度可扩展性[6] - 机器人集成商市场将保持分散 尤其是商业用途机器人[6] - 同时布局家用和商用场景的集成商最具长期价值[6] 商业化落地场景 - 商用(ToB)机器人可能率先实现销量增长 但市场高度分散[6] - 家用(ToC)机器人销量增长需时 长期可能比商业市场更集中[6] 成本与供应链影响 - 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潜力巨大 中国供应链起决定性作用[6] - 美国物料清单(BoM)成本短期内显著高于中国 但不阻碍采用[6] 行业竞争格局 - 自2024年以来全球已推出141款类人机器人[10] - 中国2024年底有超过80家新成立的机器人集成商初创公司[10] - 全球20家核心公司包括4家集成商、7家大脑供应商和9家供应链企业[6] 技术发展瓶颈与挑战 - 软件算法进步是推动功能提升和场景拓展的关键[8] - 大模型通识理解能力和多级推理能力赋予机器人具身智能核心[8] - 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和工程化共同影响商业化进程[12] 企业战略与布局 - 海外科技大厂如谷歌、OpenAI、Meta和英伟达早有布局[9] - 国内大厂如华为、百度、科大讯飞已有成型产品[9] - 初创公司如Skild AI、Covariant、穹彻智能、若愚科技试图打造通用大脑[9] 行业参与者演变 - 2024年四季度以来入局者从创业派变为产业派和科技大厂为主[13]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其中国内11家[13] - 科技大厂从投资赋能转变为躬身入局本体制造[13]
「摩根士丹利」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5万亿美元全球市场和最佳商业模式解读(附报告)
Robot猎场备忘录·2025-05-06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