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促进互联互通和差异化发展 畅通区域循环
申万宏源研究·2025-04-29 01:57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区域循环发展 区域循环的核心内涵与重要性 - 区域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单元,通过打破地理边界与行政藩篱,借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区域规则互认及市场标准衔接,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分工协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畅通国内大循环[1][7][8] - 区域协调发展包含三个层次:区域良性竞争是激发区域主体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区域有效合作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举措;区域差异化发展是化解同质化竞争、推动特色优势转化为全国性竞争力的核心[7][8] - 区域市场活力直接决定全国市场运行效率,区域竞争是过去40多年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8] 区域隐形壁垒与招商内卷问题 - 部分地区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流动的现象,例如通过定向补贴、地方推荐目录等形式变相保护本地产品[11] - 招商内卷现象显著,部分地方招商引资演变为"政策竞赛",优惠政策超过当地实际承受能力,过度追逐大企业而忽视中小微企业,重数量轻质量[12] - 民营企业跨区域投资面临隐形壁垒,包括妨碍平等准入退出迁移、增设审批条件、故意拖延办理等行为[11] 区域合作与基础设施联通进展 - 国家统筹布局通信能源物流基础设施,以打通断头路、消除省际瓶颈路段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高标准联通,例如北京与河北通过统一道路标准显著提升城际交通便利性和降低物流成本[15][17] - 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加强,例如建立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机制,推进跨区域案件移送和联合执法[15] - 政策标准统一取得进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规定不得制定与全国统一货车超限超载认定标准不一致的地方标准[15] 区域差异化发展与利益补偿机制 - 我国制定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市化地区,但城市化地区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因粮食安全和生态产品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19] - 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纵向+横向+市场"协同模式:纵向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产粮大县奖励、生态功能区补助等);横向启动粮食产销区省际补偿和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市场化通过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提升生态价值[20] - 当前补偿机制仍以纵向为主,横向补偿范围和规模较小,补偿力度不足,例如中部某产粮大县尽管获得奖励金,但农业产值和财税带动效应有限,地方财政长期承压[21] 政策举措与改革方向 - 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强化监管惩处,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畅通问题线索举报渠道,开展专项整治[12] - 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方式,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构建产业链区域间财税共享协调机制,降低无序竞争,拉长招商考核链条[12] - 通过立法明确跨区域治理责任,建立"监管无盲区、执法无壁垒"格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和共享,采用区块链技术防止数据造假[17] - 探索设立国家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基金,对跨省项目给予资本金补助,推广"资金共投、收益共享"模式,加快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18] - 推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立法,研究制定"区域经济协调法",明确补偿主体对象标准,建立纠纷解决路径,整合纵向横向机制[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