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概览 - 2025起点锂电圆柱电池技术论坛暨圆柱电池20强排行榜发布会将于2025年2月28日在深圳举办 活动聚焦新技术探索和新工艺 规模超500人 [2][5][37] 产品与技术竞争力 - 动力电池全球装车市占率连续8年第一 2024年达38% 主导三元锂和磷酸铁锂双技术路线 推出麒麟电池快充技术(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骁遥超级增混电池 天行重型商用车系列电池 磐石底盘 巧克力换电等产品 [4] - 储能电池2024年出货量超100GWh 占全球份额超30% 中标全球最大单体储能项目(阿联酋19GWh) 推出光储充检一体化解决方案 [4] - 新技术储备包括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超500Wh/kg 固态电池研发进入中试阶段 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较锂电低20%以上 计划2025年推向市场 [6] - 研发费用率长期保持6%以上 2024年研发投入超220亿元 专利数超2.3万件 主导制定国际动力电池安全标准 [7] - 智能工厂应用AI质检和数字孪生技术 单线生产效率领先同行 缺陷率降至0.1PPM(百万分之一) [7] 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 锂资源布局包括江西宜春锂云母矿(年产能5万吨LCE) 非洲Manono项目(参股24% 锂资源量4亿吨LCE) 南美盐湖长协及参股西藏珠峰(持股5%) [9] - 镍资源通过印尼合资项目布局(持股60% 年产能12万吨镍 2025年达产) 钴资源通过参股华友钴业(持股4.8%)并签署10年长协 [10][11] - 通过持股和合资方式布局电池设备及材料 覆盖先导智能(持股5%)湖南裕能(持股7.9%)天华新能(持股0.6%)日联科技(持股3.7%)时代天源(持股99.5%)等企业 [12][13][14] - 下游应用产业布局涵盖储能 汽车动力电池 电动飞机及低空经济等领域 合资对象包括国家电网 中国能建 国电投 一汽 广汽 长安 北汽 吉利 上汽 商飞等 [15][16] 财务表现与资本结构 - 2024年预计营收3560亿元–3660亿元 同比减少8.7%–11.2% 主因碳酸锂价格暴跌(从60万元/吨跌至7.5万元/吨)导致产品售价下调 [18] - 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490-530亿元 同比增长11%–20.1% 毛利率逆势提升至24.8%(2023年为22.6%) 得益于技术溢价 规模效应和成本下降 [18] - 总资产突破6000亿元 固定资产占比48% 资产负债率58.7% 有息负债率32% 短期借款占比下降至18%(2023年为27%) [19]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20亿元(因海外建厂备货) 港股上市募资50亿美元后现金储备达800亿元 可覆盖未来2年资本开支 [19] 客户结构与市场地位 - 国内客户覆盖上汽 吉利 奇瑞 北汽 长安 理想 蔚来 小鹏 赛力斯 小米等主流车企 与国际客户特斯拉续签长单(2025-2030年供应协议) 大众集团保留其为核心供应商 [21] - 储能领域与中能建 国电投 国家电网 科士达等成立合资公司 与NextEra Energy 沙特ACWA Power签订十年框架协议 锁定订单超200GWh 与特斯拉 阳光电源等战略合作 [21] - 2024年动力电池全球装车量340GWh(38%份额) 领先比亚迪(15.7%)和LG新能源(13.1%) 储能电池全球市占率31% 欧美市场收入占比从2023年18%提升至2024年32% [22] 产能扩张与国际化 - 国内十大基地总产能达600GWh 2025年目标800GWh 海外布局包括德国工厂(14GWh) 匈牙利基地(100GWh) 西班牙合资项目(40GWh) 2025年全面投产 [24] - 欧洲工厂本地采购率超50% 与美国福特合资建设密歇根工厂(获《通胀削减法案》补贴) 在印尼布局镍矿-电池-回收全产业链 [25] 五力模型与竞争格局 - 国内价格战白热化(磷酸铁锂电池单价降至0.5元/Wh以下) 但公司凭借技术和产品优势维持溢价 [27] - 新进入者如小米 广汽 吉利等车企自建电池厂 但技术积累需5年以上 短期威胁有限 [28] - 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渗透率提升(2024年达8%) 但乘用车市场仍以锂电主导 [28] - 锂资源价格波动大 但通过长协 回收和资源自给对冲风险 [29] - 车企集中采购削弱议价能力 但高端电池技术稀缺性支撑定价权 [30] 综合竞争力评价 - 主导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迭代 定义行业标准(如CTP 钠离子电池) [32] - 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到下游应用的全链条深度布局 产业链话语权和定价权强 毛利率高出二线厂商5-10个百分点 [32] - 海外工厂投产进度受地缘政治影响(如美国IRA法案限制) 需加速本土化供应链建设 [33] 结论与展望 - 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展现极强盈利韧性 但需警惕国内价格战侵蚀利润和欧美政策壁垒抬高出海成本 [35] - 港股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 加速欧洲产能落地 钠离子电池商业化(2025年)和储能业务(目标50%营收占比)或成新增长极 [35] - 若保持研发投入强度 2030年有望在动力及储能电池继续保持行业绝对领先地位 [35]
一文看懂宁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