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人才竞争格局 - 字节、阿里、腾讯累计有2330名员工在OpenReview发表AI论文,百度仅448人,其他公司数量显著更少[3] - 大模型人才主要流向盈利能力强的三家大厂,创业公司团队规模普遍在100-200人,OpenReview可见研究者更少[46] - 字节过去两年研究团队扩张50%至480人,其中超40%为ChatGPT后加入;阿里微增9%至696人;腾讯减少至607人[41][44] 博士军团战略与招聘趋势 - 上一轮AI浪潮中三家公司新增研究者博士占比超60%,腾讯2017年达70%[5] - 2020-2022年博士比例降至50%以下,字节一度低至40%,大模型热潮推动腾讯字节回升至70%,阿里超50%[5] - 字节Top Seed计划以数百万年薪招募30多名应届博士生,阿里应届生占比60%,腾讯2024年达70%[9] 研究团队组织架构差异 - 腾讯采用虚拟部门"混元团队",管理者多为入职10-20年的资深中高管,如2005年加入的杨勇负责数据安全[28][29] - 阿里重组达摩院成立通义实验室,管理者包含内部培养的应届生如2019年加入的林俊旸[31][32] - 字节组建独立Seed团队向CEO汇报,负责人包括空降的Google DeepMind前副总裁吴永辉和内部提拔的朱文佳[35][36] 人才流动特征 - 2023年后三厂新增研究者超30%来自大厂互跳,腾讯占比最高[48] - 离职研究者中41%流向大公司,25%去高校/机构,仅14%选择创业,与OpenAI离职者超50%创业形成对比[51][58] - 字节积极吸纳创业公司人才,如零一万物黄文灏;阿里吸纳零一万物预训练团队60余人[47] 研发策略调整 - 字节考核指标侧重模型实用性如代码生成能力,阿里关注云服务影响力,腾讯侧重产品落地效果[60] - DeepSeek崛起后字节设立Seed Edge虚拟组织专注前沿技术,阿里启动"T项目"探索下一代模型[61] - 腾讯虽接入DeepSeek-R1但未减少投入,混元团队加速模型迭代[61] 教育背景与团队构成 - 三厂研究者留学背景占比:腾讯50%,字节40%,阿里20%,DeepSeek留学背景不足10%[16][20] - DeepSeek团队56人中本科硕士占70%,北大/浙大背景最多;字节Seed团队允许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参与重要研究[22][25][27]
字节阿里腾讯的 AI 人才竞赛:2330 个研究者背后的共识与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