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 - 各国央行共识维持2%左右的通胀水平,有效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7] - 美联储强调长期通胀水平控制在2%左右,并做出大幅调整货币政策[1] - 主要发达经济体目标通胀水平在1%-3%区间,中枢水平为2%,中国通胀预期目标稳中有降[7] - 低物价根源包括生产力提升和需求不足,需对症下药探索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6] - 海外经验表明走出需求不足和低通胀需要货币政策重大调整,如日本实施“零利率”政策[1] 通胀形势 - 中国目标通胀水平为3%,实际通胀水平围绕政府设定目标上下波动[8] - 2019年Covid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深远,导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9] - 外部冲击如亚洲金融危机、2008金融危机等导致通胀水平偏离目标值[10] - 低通胀形成原因包括产能提升、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流动速度下降等[10] 货币政策 - 2023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全面下调,市场货币乘数提高[12] - 2023年我国1年期、5年期LPR分别下调至3.45%、4.20%,带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下行[13] - 2024年2月份,5年期以上LPR再度下调25个BP至3.95%,引导国内中长期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13] - 中国MLF操作利率在2020年1月至2024年2月累计调降6次,共计75个BP,最新利率为2.5%[45] 新能源产业 - 2023年新能源产业链商品产量增速较高,引发“价格战”压力,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车等产品价格整体趋降[16] - 新能源产能高增长对国内经济更多是优势,而非负担,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有利于企业竞争、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17] - 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和产品提质降价间接提升了居民购买力,对整体物价水平影响有限,产能上升不是低通胀的决定性因素[21] 国际经验 - 日本经历负通胀时期,采取大幅调整货币政策,包括实施“零利率”政策[27] - 日本经济长时间低增长、低通胀,CPI同比增速连续4年为负[28] - 日本央行在2001年2月将再贴现率从0.5%降低至0.35%,隔夜拆借利率回到0附近[29] -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在2022年达到260%,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30]
宏观专题:走出低通胀的政策路径
东方财富证券·2024-02-22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