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国碳市场:四季度能否如期反弹?
国泰君安期货·2025-09-19 11: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期全国碳市场价格持续走弱,根本原因是实际流通配额增加改变了买卖双方交易心态 [1] - 四季度市场能否反弹,关键取决于盈余企业自有余量净卖出比例是维持在40%附近还是大幅高于该水平 [1][5] - 盈余企业自有余量净卖出比例受企业经营状况及决策者是否倾向通过出售配额弥补经营性亏损、决策者对2026年及以后市场价格走势预期两方面因素影响 [1][5] - 超过90%的样本企业2024年显性碳成本收入比低于1%,约40%的样本企业履约压力呈逐年增加趋势 [1][10] - 预计24家样本公司在前两个履约周期整体存在配额结余,15家公司“扣非归母净利率”与“碳净收益率”(逆序)两项指标走势基本同步,部分企业可能存在“通过出售配额弥补经营亏损”倾向 [2] - 在上述15家企业中,4家公司2025年上半年碳排放权收支差额为正值,部分公司经营状况走弱,采取“超额出售”策略弥补经营亏损概率较高 [2] - 部分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表现下行,虽未披露碳排放权交易收支,但不排除有配额结余,下半年可能倾向出售超40%自有盈余配额 [2] - 今年火电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电力企业出售盈余配额多基于结转考量,仅少数企业因经营亏损倾向“超额出售”盈余配额 [2] - 适度上调盈余企业自有余量出售比例预期,调整后由盈余企业自愿卖出配额满足的采购需求降低,但四季度仍有反弹可能 [2][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实际流通配额增加,买卖双方心态彻底扭转,导致碳价持续走弱 - 重点排放单位可将2024年度及其之前年度配额结转为2025年度配额,若所有盈余企业执行“最大结转”策略,2024至2025年全市场将有超2亿吨强制流通配额,增加市场实际流通配额数量 [4] - 2024年约60%的强制流通配额流入缺口企业,填补2023年度全部履约缺口;2025年剩余约40%继续流入缺口企业 [4] - 市场实际流通配额增加扭转买卖双方心态,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60.33元/吨,创近26个月新低,同比下跌34% [4] 四季度走势取决于盈余企业抛售比例 - 四季度市场能否反弹,关键取决于盈余企业自有余量净卖出比例是维持在40%附近还是大幅高于该水平 [5] - “最大结转”情形下,盈余企业净卖出比例约40%,减去强制流通配额后,2025年约0.5 - 0.6亿吨采购需求由盈余企业自愿卖出配额满足,强制流通配额耗尽时间节点或成碳价反转支撑,释放越快市场反弹越早 [5] - “超额出售”情形下,盈余企业净卖出比例大于40%,企业是否采取该策略受企业经营状况及决策者是否倾向通过出售配额弥补经营亏损、决策者对2026年及以后市场价格走势预期两方面因素影响 [5] 指标选取思路:经营状况VS碳交易状况 - 选取“扣非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率”衡量火电企业经营状况,统计期为2021至2025年,按年内累计(YTD)口径计算 [7] - 整理31家公司披露的碳排放权交易收入和支出情况观察配额出售情况,统计期为2021至2025年,按年内累计(YTD)口径计算 [8] - 指标设计存在局限性,业绩报告中“碳排放权交易”可能涉及多种交易;多数公司只在半年报和年报披露碳排放权交易情况;31家公司中并非所有公司都将碳排放权交易收支计入非经常性损益,数据口径有差异,对比结果仅供参考 [10] 指标对比结果:来自31家上市企业的数据 - 碳市场履约清缴对公司经营影响的定量分析:超过90%的样本企业2024年显性碳成本收入比低于1%,约40%的样本企业履约压力逐年增加;近1/5样本公司显性碳成本长期为零;20%样本公司履约压力逐年减少,2024年度显性碳成本收入比为零;30%样本公司年度显性碳成本收入比不为零但小于0.1%;不足30%样本公司年度显性碳成本收入比在0.1%到1%之间 [10] - 电力企业经营状况与卖出自有余量的择时:预计24家样本公司在前两个履约周期整体存在配额结余,15家公司“扣非归母净利率”与“碳净收益率”(逆序)两项指标走势基本同步,表明部分企业可能存在“通过出售配额弥补经营亏损”倾向;2025年上半年,6家样本公司碳排放权交易收支差额为正,其中4家属于上述15家公司,部分公司经营状况走弱;2家公司因应对配额结转被迫出售自有余量配额;部分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表现下行,虽未披露碳排放权交易收支,但不排除有配额结余,下半年可能倾向出售超40%自有盈余配额;今年以来火电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约97%的样本公司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率为正值,约90%的样本公司第二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率为正值 [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