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银量化大类资产跟踪:A股持续放量,微盘股进入回调区间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37][38];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风格指数与市场基准的换手率差异的标准化值,来衡量特定风格(成长)的交易拥挤程度[125];因子具体构建过程:首先计算国证成长指数近63个交易日(一个季度)的日均换手率,并在其6年历史时间序列上进行z-score标准化。同时,计算万得全A指数同期的日均换手率并进行z-score标准化。最后,计算两个标准化值的差值,并将该差值映射到其滚动6年历史分位值上,得到成长风格拥挤度分位点。其计算过程可表示为: Zstyle=Turnoverstyleμstyleσstyle\text{Z}_{\text{style}} = \frac{\text{Turnover}_{\text{style}} - \mu_{\text{style}}}{\sigma_{\text{style}}} Zbroad=Turnoverbroadμbroadσbroad\text{Z}_{\text{broad}} = \frac{\text{Turnover}_{\text{broad}} - \mu_{\text{broad}}}{\sigma_{\text{broad}}} Crowdingstyle=Percentile6y(ZstyleZbroad)\text{Crowding}_{\text{style}} = \text{Percentile}_{\text{6y}} (\text{Z}_{\text{style}} - \text{Z}_{\text{broad}}) 其中,Turnoverstyle\text{Turnover}_{\text{style}}Turnoverbroad\text{Turnover}_{\text{broad}} 分别为风格指数和万得全A的换手率,μ\muσ\sigma 为对应时间窗口内的均值和标准差,Percentile6y\text{Percentile}_{\text{6y}} 表示计算6年滚动窗口的历史分位数。 2. 因子名称:红利风格拥挤度因子[37][38];因子构建思路: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构建思路一致,但计算对象为中证红利指数[125];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过程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完全相同,仅将风格指数由国证成长替换为中证红利。 3. 因子名称:小盘风格拥挤度因子[37][38];因子构建思路: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构建思路一致,但计算对象为巨潮小盘指数[125];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过程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完全相同,仅将风格指数由国证成长替换为巨潮小盘。 4. 因子名称:大盘风格拥挤度因子[37][38];因子构建思路: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构建思路一致,但计算对象为巨潮大盘指数[125];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过程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完全相同,仅将风格指数由国证成长替换为巨潮大盘。 5. 因子名称:微盘股风格拥挤度因子[37][38];因子构建思路: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构建思路一致,但计算对象为万得微盘股指数[125];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过程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完全相同,仅将风格指数由国证成长替换为万得微盘股。 6. 因子名称:基金重仓风格拥挤度因子[37][38];因子构建思路: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构建思路一致,但计算对象为基金重仓指数[125];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过程与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完全相同,仅将风格指数由国证成长替换为基金重仓。 7. 因子名称:风格超额净值因子[37][38];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风格指数相对于万得全A的累计净值比,来衡量风格的长期超额收益表现[126];因子具体构建过程:以2016年1月4日为基准日,计算风格指数和万得全A指数的每日累计净值(当日收盘价/基准日收盘价)。将风格指数的累计净值除以同一交易日的万得全A指数累计净值,得到该风格指数相对于万得全A的累计超额净值。 8. 因子名称:机构调研活跃度因子[107][110];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板块或行业相对于市场的机构调研次数标准化差异的历史分位,来衡量其受机构关注的程度[127];因子具体构建过程:计算板块(或指数、行业)近n个交易日(长期口径n=126,即近半年;短期口径n=63,即近一季度)的日均机构调研次数,并在滚动y年(长期口径y=6年;短期口径y=3年)的历史时间序列上进行z-score标准化。同时,计算万得全A同期的日均机构调研次数并进行z-score标准化。计算两个标准化值的差值得到“机构调研活跃度”,最后计算该活跃度值的滚动历史分位数(窗口期与标准化窗口期一致)。 9. 因子名称:风险溢价(ERP)因子[73][80];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股票市场市盈率倒数与无风险利率的差值,来衡量投资股票的额外风险补偿[73];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对于特定指数,其ERP计算公式为: \text{ERP} = \frac{1}{\text{PE\_TTM}}} - R_{\text{f}} 其中,PE_TTM\text{PE\_TTM} 为该指数的滚动市盈率,RfR_{\text{f}} 为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计算出的ERP值会进一步被映射到其历史分位数以判断当前性价比。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成长风格拥挤度因子,当前历史分位值13%[37][38] 2. 红利风格拥挤度因子,当前历史分位值23%[37][38] 3. 小盘风格拥挤度因子,当前历史分位值16%[37][38] 4. 大盘风格拥挤度因子,当前历史分位值51%[37][38] 5. 微盘股风格拥挤度因子,当前历史分位值28%[37][38] 6. 基金重仓风格拥挤度因子,当前历史分位值72%[37][38] 7. 成长较红利超额净值因子,近一周收益率6.6%,近一月收益率15.2%,年初至今收益率19.4%[27][28] 8. 小盘较大盘超额净值因子,近一周收益率-0.1%,近一月收益率1.5%,年初至今收益率8.7%[27][28] 9. 微盘股较基金重仓超额净值因子,近一周收益率-6.5%,近一月收益率-10.2%,年初至今收益率31.8%[27][28] 10. 动量较反转超额净值因子,近一周收益率0.9%,近一月收益率9.3%,年初至今收益率29.3%[27][28] 11. 万得全A指数ERP因子,当前值2.7%,当前历史分位值49%[80] 12. 沪深300指数ERP因子,当前值5.2%,当前历史分位值50%[80] 13. 中证500指数ERP因子,当前值1.1%,当前历史分位值68%[80] 14. 创业板指数ERP因子,当前值0.6%,当前历史分位值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