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图表派—基本面派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做市商与两类投机者(图表派与基本面派)的互动机制,研究股票市场信息效率的局限性,解释恒定错误定价与振荡性错误定价的共存现象[4][21][22]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价格调整规则:做市商根据超额需求调整价格,公式为 Pt+1=Pt+α(DtC+DtF+DtR−N) 其中,α为价格调整参数,DtC和DtF分别代表图表派与基本面派的需求,DtR为非投机需求,N为股票总供给[24][26] - 图表派需求:基于趋势外推,公式为 Dtc=β(Pt−Pt−1) β为图表派反应系数[27] - 基本面派需求:仅在风险调整后预期利润为正时交易,分段函数为 DtF=⎩⎨⎧γ(Ft−Pt)0γ(Ft−Pt)if Pt−Ft>hif −h≤Pt−Ft≤hif Pt−Ft<−h γ为基本面派反应系数,h为错误定价阈值[27] - 基本面价值:服从随机游走,公式为 Ft+1=Ft+δt δt∼N(0,σδ2)[28] 模型评价:兼容Fama(1970)、Grossman & Stiglitz(1980)和Lo & Farmer(1999)的理论分歧,揭示市场动态复杂性[17][21][85] 2. 模型名称:映射F(基本面派主导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假设基本面派始终活跃,研究股价收敛至基本面价值的条件[31][37]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二维线性映射: F:{x′=(1+b−c)x−byy′=x 其中b=αβ,c=αγ,xt=Pt−Ft[30][31] - 雅可比矩阵特征值分析:稳定性条件为0<c<2(1+b)且0<b<1[31][38] 3. 模型名称:映射C(图表派主导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研究仅图表派活跃时股价的非基本面固定点收敛[31][43]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二维线性映射: C:{x′=(1+b)x−byy′=x 固定点为45度线连续体,稳定性条件为0<b<1[40][43]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图表派—基本面派模型: - 区域R1(0<b<1且c<2(1−b)):股价收敛至非基本面固定点,错误定价恒定[21][66] - 区域R2(0<b<1且2(1−b)<c<2(1+b)):股价收敛至非基本面固定点或产生奇异准周期振荡[22][66] - 区域R3(0<b<1且c>2(1+b)):发散或收敛至非基本面固定点[66] - 区域R4(b>1):股价轨迹发散[66] 2. 映射F: - 稳定盒S内(0<c<2(1+b)):股价收敛至基本面价值(原点)[31][37] - 稳定盒外:动态发散[38] 3. 映射C: - 0<b<1:收敛至非基本面固定点,错误定价水平取决于初始条件[43][46] - b>1:动态发散[43]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报告中未明确提及独立因子构建,仅包含模型参数如β、γ、h等,故跳过此部分) 因子的回测效果 (无相关内容) 关键参数与指标 - 图表派影响力参数:b=αβ,测试范围0.00<b<1.10[53][66] - 基本面派影响力参数:c=αγ,测试范围0.00<c<4.40[53][66] - 错误定价阈值:h=0.05(归一化后)[46][53] - 动态类型指标:固定点收敛、奇异准周期振荡、发散[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