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IBD治疗领域存在未满足需求,患者人群对标AD及PsO,疾病负担重,现有药物起效慢、缓解深度有限,治疗目标提升至“内镜/组织学愈合” [2][74] - 全球IBD药物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280亿美元,部分一线生物制剂专利到期,部分药物有望贡献销售增量 [2][74] - MNC药企密集布局新靶点、新机制,TL1A、TYK2等靶点受关注,多靶点/联用方案是重要探索方向 [2][74] - 投资建议关注国内IBD治疗新靶点、双抗等潜在出海机会 [2][7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欧美IBD后线患者人群对标PsO和AD - 流行病学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处于患病恶化阶段,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发病加速阶段,美国及欧洲5国IBD患者人群总计410万人,中重度患者人群总计230万人,对标AD及PsO;中国IBD发病率低于高社会人口指数地区,但近年来逐年上升,预计到2035年新发病例将增至4.2万例,死亡病例将达到~6600例 [5][7] - 疾病负担方面,UC和CD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各有特点,较高比例患者最终需进行外科手术干预,且IBD具有复发缓解交替模式 [8] - 诊断标准方面,CD采用CDAI和SES - CD评分,UC采用Mayo评分,不同评分对应不同疾病状态和治疗目标 [10][11] - 治疗目标从“临床响应/缓解”提升至“内镜/组织学愈合”,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13][15] - 治疗路径方面,轻至中度UC推荐一线口服5 - ASA,中至重度UC推荐使用生物制剂;CD治疗策略分“升阶梯”及“降阶梯”,轻至中度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中至重度推荐使用生物制剂 [20][21] 现有IBD治疗药物存在未满足需求 - 已上市药物中,Integrins类的Vedolizumab见效略慢但长期疗效稳定、安全性良好;S1PR类的Ozanimod和Etrasimod口服便利,与炎症通路机制互补;IL - 23类的Ustekinumab、Risankizumab、Guselkumab和Mirikizumab在UC和CD适应症中均有一定疗效;JAK类的Tofacitinib、Upadacitinib和Filgotinib也有相应治疗效果 [24][26][27][30] - 小结指出已上市UC/CD药物诱导期临床缓解率普遍较低,IBD治疗药物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UST及VDZ占比较高 [32][37] MNC药企密集布局下一代IBD治疗药物 - 新靶点药物中,TL1A类的Tulisokibart、Afimkibart、Duvakitug等聚焦炎症 + 纤维化双通路,部分管线已/即将启动Ph3注册研究;TYK2类的Deucravacitinib折戟IBD适应症,第二代TYK2如Zasocitinib等正在推进IBD适应症临床研究;其他靶点如IL - 1α/1β、IL - 6、趋化因子&受体等也有相应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47][50][53] - 多机制联用方面,基于IL - 23、TL1A的多靶点/联用方案是重要探索方向,近一年达成多个BD合作,如Sanofi获得Earendil Labs两款临床前双抗,Abbvie获得明济生物临床前TL1A抗体并计划联用 [2][74]
创新药盘点系列报告(22):IBD治疗领域存在未满足的需求,关注新靶点、新机制
国信证券·2025-06-17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