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六维力传感器系人形机器人感知核心部件,重要性高、价值量大,其设计、工艺、检测等维度均有较高壁垒,人形机器人带来增量需求,国产玩家持续布局,看好在技术升级迭代下人形机器人发展,以及机器人量产后带来的潜在供应链零部件的需求和投资机会 [1][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传感器:人形机器人感知层、控制层关键部件 - 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重要桥梁,力传感器价值量大,在机器人中价值量占比 16%,按测量维度分为一至六维,六维力可给出最全面力觉信息,安装于手腕、脚踝等部位助力机器人精准感知和柔顺控制 [14] - 传感器可将非电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是人形机器人感知层和控制层关键部件,力传感器对提升机器人性能具决定性作用 [15][16] - 力传感器可感知并度量力,按测量维度分为一至六维,六维力传感器能给出最全面力觉信息,研发难度大 [18] - 力传感器产业链上游是原材料与零部件,中游是生产制造,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机器人是重要应用场景,六维力传感器是机器人实现柔顺化、智能化控制的重要组成 [23][25] - 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明确披露在产品中使用力传感器,如特斯拉、优必选、智元等 [31] 六维力传感器:高壁垒、高价值的精准力控传感器 - 六维力传感器可测量 3 方向力和 3 方向力矩,性能指标包括串扰、精度等,技术路线有应变式等,应变式技术成熟、精度高、成本低、应用广泛,结构拆解核心是弹性体和应变片,工作原理基于弹性体形变 [34] - 六维力传感器能检测力的全部信息,可精准修正三方向力和三方向弯矩之间的耦合误差,核心指标包括串扰、精度等 [35][40][41] - 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综合性能较优,使用量约占力传感器总量的 80%以上,工作原理基于弹性体形变,包括 4 个阶段 [53][56][59] 难点:设计、算法、标定以及工艺多维壁垒 -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壁垒体现为设计、算法、工艺结合,结构设计涉及弹性体和应变片设计关键点,解耦包括结构解耦和算法解耦,标定与检测六维联合加载复杂度高、设备需自研,工艺方面一致性自动化生产难度高,硅应变片与玻璃微熔工艺结合有望成未来方向 [66] - 弹性体结构设计需平衡刚度与灵敏度,应变片设计与选择影响工艺路线,弹性体和应变片选择会影响温度漂移与补偿 [67][72][74] - 消除维间耦合是核心问题,包括结构解耦和算法解耦,结构解耦加工难度高、成本高,算法解耦灵活性高、成本低,分为线性解耦和非线性解耦 [81][84][87] - 六维力传感器需标定和校准,标定是求标定矩阵,检测是评价标定效果,六维联合加载标定样本空间复杂程度高,设备需厂商自研 [92][93][99] - 六维力传感器加工工艺流程长、复杂度高,弹性体加工需控制加工应力和环境条件,应变片贴片当前多依赖人工,硅应变片与玻璃微熔工艺结合可提高自动化生产能力 [101][105][108] 格局:国产玩家进展较快,人形机器人催生广阔空间 - 六维力传感器高端市场以外资为主,国内玩家逐步入局,产品性能不断迭代,当下单价约 1 - 2 万元,后续有望下探至 1000 - 2000 元,2030 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市场规模有望达 138.4 亿元 [109] - 外资品牌先发优势明显,国产替代趋势加速,2023 年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品牌市场份额 32.1%,国产品牌与外资产品在精准度方面基本对齐,但部分指标仍有提升空间 [110][112] - 部分中国玩家未上市,上市公司如柯力传感、凌云股份等依托前期积累积极布局六维力传感器 [113] 投资建议 - 关注人形机器人进展带来的投资机遇,看好机器人量产后潜在供应链零部件需求和投资机会,推荐凌云股份、中鼎股份等在六维力传感器领域有持续布局的公司 [4]
人形机器人系列专题之六:高价值和高壁垒的力控核心部件,国产供应商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