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尔街新“造王者”,OpenAI如何一言“指挥”美股?

平台化战略与生态系统构建 - 公司战略核心是从研究实验室和模型提供商加速蜕变为平台与生态系统,目标是成为下一个计算时代的“操作系统”[1] - 推出两大支柱产品:Apps SDK(取代插件模式)允许开发者在ChatGPT内部构建功能完备的应用程序,用户无需离开对话界面即可使用服务[2];AgentKit作为后端引擎,通过可视化构建器简化复杂AI智能体的开发流程,现场演示可在8分钟内完成部署[3][4] - 建立“开发-审核-分发-变现”的完整闭环,推出应用目录和商业化工具,模式与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 Store类似,旨在AI原生时代建立由公司掌控的应用分发渠道[3][4] - 关键用户数据支撑战略底气:ChatGPT周活跃用户从2023年1亿飙升至超过8亿,开发者社区规模翻倍达到400万,API调用量从每分钟3亿个token暴增至60亿个[1] 市场影响力与资本反应 - 公司战略决策对资本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展现出可与上市科技巨头媲美的市场影响力,其“点名”能瞬间创造数百亿美元市值[7] - 与AMD达成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并获授可收购高达1.6亿股(约占总股本10%)的认股权证,此深度绑定导致AMD股价一度飙升超过34%,市值单日激增近800亿美元[6] - 作为首批应用合作伙伴被提及的公司股价出现显著波动:Figma股价大涨7.4%,Expedia、Booking.com以及Zillow股价出现短线拉升,并带动AI基础设施板块整体上扬[7] - 市场反应基于与AI革命领航者站在一起的叙事逻辑,而非短期实际收入,由“害怕错过”情绪驱动,催生巨大市场波动性[8] 算力战略与资本开支 - 行业面临“绝对的算力稀缺”,公司自身“持续处于算力不足的状态”,为解决此问题发起全球资源争夺战,战略核心是多管齐下的芯片供应[9] - 算力布局包括:与英伟达的千亿联盟(价值1000亿美元,部署至少10GW AI计算系统);与AMD的制衡策略(6GW芯片协议);与博通合作计划投入100亿美元自研定制AI芯片[9][10] - 公司从轻资产科技公司转型为重资产巨头,基础设施总投入承诺已超过万亿美元,彻底重塑AI领域竞争门槛,需要千亿美元资本实力和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11] - 公司财务状况面临挑战:预计在2026年前可能面临高达每年140亿美元的亏损,2026年一年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产生高达620亿美元资金缺口,训练GPT-5模型成本估计可能高达25亿美元[13] 商业模式与行业争议 - 公司与供应商的交易结构引发争议,例如与英伟达的协议被高盛分析师贴上“循环收入”标签,指其本质是供应商为客户提供资金购买自身产品[12] - 市场多空观点对立:多头认为这是锁定长期订单、巩固技术路线优势的必要之举;空头则认为这是由廉价资本和市场狂热支撑的纸牌屋,单位经济模型难以盈利[12][14] -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成为核心问题,争议本质是对整个AI投资逻辑的公投,围绕公司能否在承担天文数字成本的同时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