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的定位与市场现实 - 慕尼黑车展的规模和影响力被部分中国车企高估,其整体规模仅为上海车展的一半,被戏称为“中国二线车展规模”[1][29] - 车展对缺乏知名度的企业而言,租用展台的实际商业效果有限,更多价值在于向投资人进行广告宣传[31] - 车展的核心受益者始终是财力雄厚的海外车企与外资Tier1供应商,许多欧美车企并未参展[30] 中国车企参展策略与表现差异 - 部分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小鹏、零跑被视为“少数调研派”,其策略侧重于与欧洲政商界联络感情,而非直接面向消费者[33][34][35] - 比亚迪在车展期间举办了针对政商界高净值人士的沟通会,旨在传播其“工程师价值观”[36][37] - 部分中国车企如广汽、东风柳汽、问界的参展策略被批评为“生搬硬套”,直接将国内展台与车型移植过来,未针对欧洲市场进行调整[40][42][43] - 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的Open Space展区,仅有比亚迪、小鹏、零跑和阿维塔四家中国OEM参与[54]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差距 - 中国车企展台主要吸引中国访客与中国媒体,与欧洲本地观众存在隔阂[9][21] - 部分中国公司参展准备不足,出现展台无人接待、工作人员无所事事、无法回答当地媒体专业问题等情况,导致资源浪费[23][24] - 中国车企在展台布置、细节处理(如车辆露天放置、电线裸露)上与海外品牌(如现代汽车)存在显著差距,显示出对产品展示和本地消费者体验缺乏重视[57][58][59][61][62] - 中国主机厂被指出在欧洲市场缺乏对汽车发自内心的喜爱,展示出的野心较为单一,即“只想卖车”,与欧洲品牌展现出的音乐艺术品味和工程美学形成对比[56][69][70][73] 欧洲汽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现状 - 欧洲充电基础设施分布松散且建设进程缓慢,车展上的大功率充电桩多来自欧洲创业公司,如Alpitronic和Eko energetyka[14][15][16] - 在智能化领域,从零部件到算法的整个链条都存在对应的“海外镜像版”公司,但其技术能力被认为仅相当于中国电动车供应链的“初始阶段”[17][18] - 欧洲市场由博世、Mobileye等传统Tier1主导智驾领域,但其技术水平(如仅具备主动安全功能、不会变道)相对落后[74][77][103] - 欧洲产业界更倾向于信任本土供应链,存在“去中国供应链化”的讨论,且欧洲主机厂的竞标体系更青睐本土或英美公司(如Wayve),即便其技术不成熟[89][101][104][105] - 高通、谷歌云、亚马逊云构建的全球车载生态圈中,中国公司参与度极低,取而代之的是松下、Electrobit、Micware等日欧企业[107][108] 欧洲市场的独特性与进入策略反思 - 欧洲市场存在深厚的历史“傲慢”与思想固化,自上而下的电动化改革未见显著成效,2024年欧洲整车与Tier1供应商裁员超5万人并出现电动车工厂产能过剩[3][4][6][7] - 欧洲本土品牌如欧宝、菲亚特在当地市场依然活跃,与中国车企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两个不同的汽车世界[114] - 进入欧洲市场需要摒弃“我很强大”的心态,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审美和商业体系,充分理解本地消费者[120]
欧洲车企,走上一条偏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