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家餐厅悄悄撤下“现做”招牌被骂:预制菜透明化,已成餐企绕不开的必答题

行业趋势 - 餐饮行业对预制菜标注呈现两极分化态度 部分企业回避标注 部分企业主动公示[3] - 国家层面推动预制菜信息透明化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加快推进国家标准制定[24][25] - 预制菜标注或将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广东2025年4月施行包装标识新规 上海开展试点推广[29] 企业应对策略 - 绿茶餐厅撤下"无预制菜"广告语并涂黑餐具相关字样 称属于正常季节宣传调整[2][5][6] - 海底捞在儿童餐及小吃餐品明确标注"部分预加工"标识 涉及番茄意面等产品[8][10] - 大碗先生宣布公示126道菜品加工方式 其中现做83道占比65.8% 半成品40道占比31.8%[13] 行业困境 - 预制菜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 正餐业态因菜品繁复难以统一界定预制程度[16][17] - 消费者认知存在偏差 95%消费者仅能接受人均50元以内预制菜 高档餐厅接受度仅8.8%[23][31][32] - 标注可能冲击业绩 西贝因预制菜争议导致门店客流减少七成以上[23][24] 发展前景 - 餐饮市场可能形成分化格局 高端餐饮坚持现做 快捷餐饮接受预制模式[33] - 消费者反感的是"场景与价值错配" 能接受萨莉亚等品牌预制菜[31] - 餐企需通过菜单等渠道解释使用预制食材原因 包括标准化口味和食品安全保障[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