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成都国资通过长期战略性投资海光信息 实现超百倍资本回报 并推动当地集成电路产业链升级 形成"股权绑定+产业协同"的新投资范式 [2][5][9] 投资回报表现 - 成都产投2016年以4.0625亿元投资海光信息 获得约450亿元持股市值 十年回报率超100倍 [5][6] - 成都国资合计持有海光信息市值达1061亿元 三家机构持股数量分别为1.676亿股/1.38亿股/9000万股 [4][5] - 上市前通过两次股权转让回笼17.43亿元 提前收回投资成本 [10][11] 投资背景与决策逻辑 - 2016年服务器CPU市场x86架构占比超97% 被Intel和AMD垄断 海光信息当时市场份额仅3.75% [6] - 投资时海光信息面临技术"死亡峡谷"和AMD知识产权依附风险 需支付技术分成且无法参与指令集升级 [6] - 成都产投投入金额相当于2016年净利润6.87亿元的59% 属于高风险产业投资 [7] - 投资核心目标为完善成都"封测强、设计制造弱"的产业链格局 非单纯财务回报 [8] 产业协同效应 - 要求海光信息将两家核心子公司(海光集成/海光微电子)落地成都高新区 [8] - 海光集成2021年净利润7.3亿元 占海光信息当期净利润的243% [10] - 2023年上半年海光集成营收占比达公司总营收90% [10] - 推动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芯片设计与制造环节占比大幅提升 [10] 资本运作特点 - 采用"投资促产"模式替代传统补贴 通过股权绑定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8][9] - 两次股权转让分别用于核心团队激励和产业链协同方引入 [11] - 上市后未通过二级市场套现 体现长期产业资本特性 [10] - 投资周期近十年 显著长于VC/PE的7-10年存续期 [9][10] 行业格局影响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并后市值达8063亿元 位居科创板半导体企业前列 [3] - 形成中国首个"芯片设计-超算服务器制造-算力应用"全产业链巨头 [3] - 科创板前五大市值股中四家为半导体企业 总市值超2.5万亿元 [3]
1000亿元投资回报启示录:“非风险资本”出身的成都国资,为何做了“敢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