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维他动力赵哲伦:消费级机器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还未迎来“福特时刻”

行业阶段与挑战 - 智能机器人产业目前处于早期技术探索阶段 离大众消费者较远[1] - 机器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技术发展期(Demo视频/学术论文) 产品化期(可靠性提升但用途不清晰) 商业化期(明确用途且价格价值匹配) 目前尚无企业进入第三阶段[1][4] - 消费者兴趣向购买意愿转化艰难 行业尚未解决"有什么用"的核心问题[1][4] 公司背景与资本布局 - 维他动力成立于2024年12月 由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 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和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宋巍共同创立[2] - 成立不足一年完成三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联想创投 高瓴创投 BV百度风投和地平线机器人[2] 技术实现路径 - 具身智能依赖三类技术融合:机器本体(选择四足机器人因全地形移动稳定性) 端侧大算力与自动驾驶技术迁移(环境感知与决策规划) 大模型技术(自然语言交互与多模态感知)[3][4][9] - 通过端到端和VLA技术架构 将自动驾驶技术从规则化交通场景迁移至生活化杂乱场景[3] - 实现"无遥控"需同时满足本体匹配 环境理解规划决策 自然语言理解三大条件[3] 产品战略与商业化 - 聚焦垂直场景应用 通过四足机器人提供"跟随移动且无需控制"的新产品特性[5] - 开发通用操作系统平台 允许开发者调用通用移动能力并挂载多种硬件(相机 机械臂 投影仪等)[7] - 世界机器人大会展获家庭观众积极反馈 验证自然语言交互吸引力 但需加强"有用性"研发[7] - 为控制成本正与供应链合作伙伴联动 借鉴汽车行业经验延长试制周期保障质量[8] - 商业化节点定于2024年12月 实现首款产品大规模量产[8] 量产技术突破 - 三大关键突破推动量产:采用技术成熟的四足机器本体(借鉴波士顿动力Spot与宇树科技供应链优化) 自动驾驶算法提供端侧AI能力 大模型提升自然语言交互精度[8][9] 供应链挑战 - 机器人领域供应链尚不成熟:制造自动化率低 依赖手工组装 零部件成本高且产能有限[10] - 关节电机等核心部件自研启动(关节电机占整机成本较高) 通过规模效应推动成本下降[10] - 中国汽车产业积累的电池 电机 传感器与芯片供应链能力可复用于机器人领域[11] 人才发展现状 - 中国机器人人才基础良好(海外归国与本土高校资源) 但具身智能方向需新型能力结构[11] - 短期缺乏成熟经验者 需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实践能力 预计数年将涌现专业人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