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十四五”以来我国虚拟电厂总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千瓦新气象 | “云端电厂”守护城市脉动

虚拟电厂技术应用与运行机制 - 通过数字技术聚合分散的电力资源(如写字楼空调、充电桩、工厂储能)实现电网调节 削峰能力达近20万千瓦[2] - 采用"时空双维精准调控"体系:空间上通过"一图一网"实现全域资源观测调控 时间上形成"日前—日内—快速"三级响应模式 最小达到秒级调度[11] - 实际案例显示 在用电高峰时段最大调用电力18.22万千瓦 有效对冲晚峰初期用电压力[6] 行业发展规模与增长 - 国家电网经营区在运虚拟电厂项目达240个 同比增长147.4% 聚合资源规模2480.9万千瓦 同比增长148.7%[8] - 全国虚拟电厂总规模已超3500万千瓦 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4] - 发展目标明确:2027年全国调节能力达2000万千瓦以上 2030年达5000万千瓦以上[17] 市场参与主体与商业模式 - 上海单次响应邀约涉及49家虚拟电厂运营商 其中沪桔新能源成功出清电力2.06万千瓦[5] - 用户从单一消费者转变为电网双向互动参与者 通过参与调节获得收益并降低电力成本[8] - 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建设运营 推动需求侧海量主体参与电力交易[17] 系统特性与比较优势 - 相比实体电厂 虚拟电厂侧重需求侧资源组织协调 不消耗一次能源且具备可扩展性[9][13] - 可聚合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可调节负荷等资源 发挥类似实体电厂的调节作用[9] -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 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带来的波动性与间歇性挑战[10] 政策支持与标准化进程 - 国家级专项政策《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23年3月印发 明确功能定位与市场机制[17] - 当前正加快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但关键环节仍有缺项 需适应新形势要求[14] - 推动从试点示范转向商业化运营 构建包含多元主体的产业生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