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实探家乐福中国门店:消费者面临商品选择有限问题

公司经营现状 - 家乐福在中国市场仅剩上海万里店和古北店两家门店运营[1] - 上海万里店卖场面积缩减至原规模的30% 冷冻水产、蔬果、肉类、烘焙等品类均无在售商品[2] - 在售商品仅限于水杯、玩具、纸巾、酒水等长保质期产品 部分自有品牌商品生产日期为2024年且距过期不足一年[2] - 门店无折扣优惠 营业时间缩短至下午6点关闭 现场仅有两名员工值守[2] 消费者行为变化 - 当前客群主要为持有预付卡的消费者进行余额消耗[1][2] - 消费者反映门店人流稀少 与过去结账排长队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2] - 消费者对家乐福的衰落表示感慨 提及曾在此购买年货和生活用品的消费习惯[2] 行业竞争格局 - 胖东来、盒马、山姆、开市客、奥乐齐等线下零售商业绩表现亮眼[3] - 步步高、大润发等零售企业通过调整实现扭亏为盈[3] - 电商渠道冲击显著 2012年淘宝和天猫双十一单日销售额191亿元接近家乐福中国全年400亿元销售额的40%[5] 商业模式演变 - 家乐福早期引入"开架自选"模式创新零售体验[3] - 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 单个SKU进场费+上架费达6000元 通过供应商利润支持实现低价策略[4] - 2010年遭遇康师傅断供风波 供应商因亏损拒绝接受高额进场费[5] 财务表现与资本运作 - 2018年家乐福中国营业收入299.58亿元 亏损5.78亿元[6] - 2019年苏宁易购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80%股权[6] - 苏宁易购2021年起陆续关闭200余家门店[6] - 2025年6月以1元价格出售四家家乐福子公司 9月计划再以1元出售12家子公司[6] 历史发展轨迹 - 19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 在北京开设首家大型超市[3] - 2010年设立中国培训中心 被誉为零售业"黄埔军校"[5] - 2010年门店数突破150家 2016年超过300家[5] - 2015年后面临租约到期续约问题 租金上涨挤压利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