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药商历史发展 - 20世纪早期中国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医药企业家被称为"中华药商" 在中西文化激荡交融时期展示了商业创新的诸多可能性 包括连锁经营和广告创意等新潮想法[1][3] - 高家龙选择5个成功中华药商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同仁堂 中法大药房 五洲大药房 新亚制药厂和虎标万金油 每个案例都有鲜明特征和时代性[1][3] 黄楚九商业创新 - 黄楚九创办的中法大药房拳头产品"艾罗补脑液"在上海叱咤风云 采用西式风格包装药品 企业取英文名字 店铺设在法租界[3] - 黄楚九将热销商品收入的60%-75%投入企业广告 设立广告科 给画家和写手高薪 支撑电台 电影短片制作和杂志发行 是第一个包下报纸整版广告的企业家[6] - 1915年郑曼陀画的杨贵妃月份牌作为药品广告 美女画像帮助打破识字壁垒 精准抓住大众消费者眼球[5] - 1917年大世界开幕成为上海市民娱乐胜地和大型行业广告集中展示点 20世纪20年代成为第一个将公司总部建在上海的中国企业家 总部设计使用大型玻璃橱窗和平坦入口吸引客流[6]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 中华药商大多采用西式连锁经营方式 重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融合中西风格的消费文化传播体系[5][9] - 五洲大药房创建等级式市场营销体系 塑造产品西式形象 设立"领牌联号"相当于现在的加盟店[9] - 新亚制药厂组建科学研究室和业务处 创办医学健康类出版物 将新药科研制度化 战后继续普及健康科学知识[9][14] - 虎标万金油成功运作带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医药品牌 在东南亚和中国内地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兼顾的销售[9] 上海地域优势 - 上海"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使其成为药商首选总部城市 聚集社会各阶层人士和西方来华人员 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并存[13] -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商业中心具有消费引领性 产品率先在上海打开市场就具备向全国推广的可能性[13] - 上海同乡会盛行为医药企业招募销售和管理人才提供丰富选择 金融机构和外资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14] - 新亚化学药物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医药科学实验室 开创药企科学研究先河 上海经济外向性强是重要国际贸易节点[14] 文化融合策略 - 中华药商根据中国本土消费者需求结合西方元素打造产品 如采用"六脏六腑"等中国脏腑称谓取代西方器官说法[11] - 黄楚九在广告宣传上只选择中文媒体 包括报纸传单和海报 在中医语境中传播西药概念[5] - 企业家善于顺应时势 加强政府联系 运用金融机构力量 顺应民族主义需要 呼应传统文化潮流 在危机时刻顺利转型[10]
画广告、办期刊、创建研发机构,百年前的药商如何创新